香港──中國學生接觸六四禁忌的窗口

2014-05-30 19:23

? 人氣

香港一群大學生22日以表演活動紀念25年前的六四事件(美聯社)

香港一群大學生22日以表演活動紀念25年前的六四事件(美聯社)

六四25周年紀念日將屆,中國內地想當然耳會是萬馬皆瘖,但香港在每年的6月4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也因此成為中國內地民眾了解1989年學運的重要窗口。而在陸港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是最有機會接觸到六四議題的內地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BBC中文網引述香港入境處今年3月公布的資料,2009年以來,累計有6.72萬名內地學生來到香港,攻讀副學士或以上的學位,佔香港非本地學生的67%。

香港民眾聲援遭中國政府迫害的民主人權鬥士(美聯社)

在香港各大專院校,要對六四的訊息視而不見是不可能的:香港大學有漆上悼念輓聯的太古橋、有學生會大樓前的國殤之柱雕塑;中文大學有火車站廣場前的新民主女神像。其他大學的學生會都在六四周年前擺放悼念活動宣傳橫幅等物品。

那麼,在香港上學的這些內地學生,又是如何看待六四這個議題?

喬治與小田都是從中國大陸到香港修讀碩士課程的「90後」,但兩人最初接觸六四的過程很不一樣。

小田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聽老師在課堂上談起六四,「我的那位政治課老師,他大概的意思就說,那些學運領袖流亡海外,生活也不是特別好,也不能回來。」「按照我現在的理解,那位政治老師對學生領袖是持一個不是特別正面的態度,可能是覺得他們幼稚。」

小田上了高中,語文老師再次談到六四事件,這回評價為民主運動。到讀大學的時候,那些在香港升學的高中同學為他帶回來第一批跟六四有關的書,同學之間也私下流傳美國製片人韓倞(Carma Hinton)的紀錄片《天安門》。

小田記憶說,一年前來到香港後,首先就到大學的圖書館借閱余杰的《劉曉波傳》,也注意到香港報章和大學校園每年出版的紀念刊物,今年還打算到維多利亞公園參加六四燭光晚會。

相較之下,喬治已經記不清第一次接觸六四事件是什麼時候,只是記得小時候有同學跟他提過「北京出過事」,向親戚朋友問起時,也只得到很模糊的答案。「我那個時候只知道這件事情聽上去比較嚴重,但具體是什麼,我還不是很清楚。」

後來,透過網路翻牆,喬治看了很多有關六四的資料,包括小田所說的那些紀錄片。「6月3日晚上的那些鏡頭畫面裏,的確記錄了槍聲、火光,也看到長安街上面,很多人拖著傷員,在那裏走。」

翻牆讓喬治在國內就讀到不少六四事件的訊息,來到香港之後,沒有特別渴求接觸歷史資料,但畢竟沒有國內的限制,接觸六四電影之類的機會也就多了。

看過各種各樣的史料後,喬治這樣總結與評價:「這件事情的本質是民眾對政府有一定的訴求,他們希望和政府溝通,而最後由於雙方的溝通不暢,導致了衝突。而我並不覺得是有人試圖顛覆國家政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