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周觀點:臺灣不必成為美國「十月驚奇」的墊腳石

2020-10-09 07:10

? 人氣

距離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只有三個多星期,左為美國總統川普,右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距離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只有三個多星期,左為美國總統川普,右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是美國原創的政治名詞,意指在11月初大選之前,共和、民主兩黨往往會拋出一些爆炸性新聞或者製造突發事件來影響選情,從而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美國在台海地區有著重要影響力,倘若打「臺灣牌」對於刺激選情有較大的正面效用,川普政府製造台海「十月驚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國務次卿柯拉克低調訪台之後,這段時間,美國在台海地區的表現相對比較平靜。反倒是川普本人成為了「十月驚奇」的主角。10月1日,川普感染新冠入院治療震驚世界,但僅僅四天之後,他乘坐直升機空降白宮宣佈「健康歸來」的視頻傳遍了社交媒體!緊接著,川普又放了只「黑天鵝」——下令解密「通俄門」檔,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自清」和打擊選民對民主黨的信心,讓選情天平向自己傾斜。

現在距離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只有三個多星期。川普戲劇性「病情」的刺激作用,如同「病情」本身一樣,並非能維護長久。在衝刺階段,以川普敢於險中求利的政治性格,其憑藉執政優勢再次製造「驚奇」應在意料之中,且越接近投票日,這個「驚奇」可能越具爆炸性。

美國總統川普回到白宮後,立刻走上陽台、拿掉口罩,對媒體揮手致意。(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出院回到白宮後,立刻走上陽台、拿掉口罩,對媒體揮手致意。(資料照,美聯社)

以臺灣選舉這些年的經驗來看,臺灣民眾對於選前「驚奇」應有心理準備,「陳水扁兩顆子彈」「高雄走路工」「周子瑜事件」等都是「驚奇」的典型案例。但臺灣的「驚奇」畢竟只是「茶壺裡的風暴」,以影響美國選情的標準而定,川普若打算在台海製造「十月驚奇」,其烈度之大,於臺灣安全而言或將導致一場重大危機。

目前來看,川普刻意製造與台海相關的「十月驚奇」來提振選情的機率並不算大。美國媒體POLITICO和清晨諮詢公司近期進行的一項聯合民調顯示,在經濟、醫保、新冠疫情、國安、稅收、教育、環境、最高法院、移民、外交政策和中國這幾大選舉議題中,「中國議題」在選民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在最末位。相比而言,經濟、醫保和新冠疫情是最有決定性的大選議題,認為它們「非常重要」的受訪者比例均達到70%以上。與此同時,川普本人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與極端「反華」鷹派勢力相比,相對更加謹慎。他曾將臺灣比作「簽字筆的筆尖」,而把大陸比作「總統辦公桌」,顯示出對臺灣的輕視;另外前段時間他在回應「協防臺灣」提問時,也只是含糊其辭地表示,「中國知道我會怎麼做」。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美國務卿龐畢歐為何在接受日媒專訪時聲稱,「美國將採取一切行動緩解(台海)區域的緊張情勢」。作為川普當局最激進的反華官員,龐畢歐並沒有在選前借機宣示對台「戰略清晰」,相反,其表態還有些「不希望台海生事「的意味,這顯示川普團隊尚沒有製造台海「十月驚奇」的緊迫感。

但川普在最後階段會否在臺灣問題上製造「驚奇」,既取決於其競選團隊對是否符合選舉利益的判斷,也受兩岸對抗的連帶影響。綜合中美戰略界的觀點來看,即便白宮對華發動「十月驚奇」,首當其衝的領域是南海,其次是強化對華科技戰,再次才是臺灣問題。上個月,法國前駐美大使德拉特與基辛格談及中美關係走向時認為,「十月驚奇」可能涉及南海軍事爭端,若川普團隊自認為可精准掌握分寸,既製造出美中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的緊張態勢,又不至於失控,將有助於在投票箱開啟前為川普爭取到額外的「團結票」。美國多次派出軍事力量前往南海海域偵巡和針對性軍演,以及「死神」無人機部隊制服臂章上印著中國地圖形狀的剪影似可印證。至於臺灣問題,白宮以及美國戰略界多認為,其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力度過小,則對選情影響甚微,力度過猛,後果難以收拾。從美國的前期預置以及美國會眾議院「中國工作組」發佈的報告來看,選前美國或許會在對台軍售、高層互訪以及允許臺灣駐美機構更名等方面採取某種行動,以期對選情產生一些加分效應,但力度有限。

海軍司令部官方臉書稍早發布訊息,證實原訂本月31日在高雄左營軍港舉行的營區開放活動,考量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決定取消。(資料照,蘇仲泓攝)
臺灣海軍將於本月中下旬在臺灣西南外海密集實施「空層空域」專案操演,並有實彈射擊,而這與大陸戰機警巡和訓練空域高度重合。(資料照,蘇仲泓攝)

吊詭的是,相對於陸美而言,臺灣方面這段時間在兩岸關係上態度轉向強硬。其一,臺灣海軍將於本月中下旬在臺灣西南外海密集實施「空層空域」專案操演,並有實彈射擊,而這與大陸戰機警巡和訓練空域高度重合。大陸軍方向來視這一區域為進出西太平洋的必爭之地,兩岸圍繞爭奪台島西南制空權會否升高台海緊張甚至擦槍走火,進而引發美國的干預介入,值得高度關注。其二,國民黨團本週二在立法院提出「應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及「與美複交」兩項議案,均無異議獲得通過。提案指出,「一旦中共有明顯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時」,蔡政府應積極說服美國政府依照「臺灣關係法」精神,以「外交、經濟與安全防衛等方式」協助台方抵抗。如果美國方面順勢做出較為清晰的回應,即便沒有具體舉措,大陸出於底線思維也將被迫採取反制措施。

美國現階段正處於比較脆弱的狀態,新冠疫情累積確診人數超過700萬例,經濟和就業形勢惡化。總統競選將加劇社會的撕裂和對立,還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疫情擴散。在涉外領域,龐畢歐此次東亞之行放棄訪問韓國和蒙古,所謂「四國機制」未發表聯合聲明,顯示美國推進「印太戰略」和拼湊「反華」陣營並未達到預期。一些臺灣人士以為台海有事美國出於「地緣利益」和「盟友道義」會「馳援」,但實際上,對於「借債養戰」的美國而言,其在台海地區並沒有大規模用兵的資源和實力。美軍計畫將5000名海軍陸戰隊從沖繩撤到後方的關島軍事基地,雷根號航空母艦在遠離台海地區的菲律賓海域舉行「堅強盾牌-2020」戰術演練,以及美加等「盟友」以軍事力量象徵性在台海周邊亮相,顯示美軍缺乏直接介入臺灣問題的意圖和實力。在川普當局糾結於如何把控「臺灣牌」的力度之際,臺灣方面若主動迎合美國或與大陸對撞,無異於為美方製造「十月驚奇」遞上墊腳石,最終的受傷者多半是臺灣。

*作者為華語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