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肝帝陳定信傳奇,將台灣國病變罕見病

2020-07-02 10:30

? 人氣

陳定信對維護國人肝臟健康貢獻卓著。(林瑞慶攝)

陳定信對維護國人肝臟健康貢獻卓著。(林瑞慶攝)

「美國人拿台灣小孩當實驗品嗎?」「台灣小孩是天竺鼠嗎?」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開全球先例,卻引起質疑,監察院甚至出馬調查。陳定信一面向監委說明,一面消弭輿論,親上火線到廣播或電視節目,向民眾講清楚說明白。

「台灣肝帝」之稱的肝臟權威、中研院院士陳定信,日前因胰臟癌於台大醫院過世,享壽七十七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定信在擔任台大主治醫師期間,推動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研發C型肝炎合併療法,近年更力促政府將C肝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一生將肝病研究做為人生志業。

「台灣水牛」默默耕耘肝炎研究

走進台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中庭有一座母牛與小牛舐犢情深的雕像,這是陳定信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時由學生合贈;過去他的辦公室裡,也放滿大大小小的水牛雕像或畫作。全因他自許為「台灣水牛」,任勞任怨,默默耕耘台灣肝炎研究。

陳定信的學生、同為中研院院士的陳培哲,則稱老師是「現代水牛」:「水牛」是因勇於任事;「現代」則是帶入科學的方法,找出問題、提出方案,跨出學術研究的象牙塔,整合政府、社會等各方不同意見,努力推動改革。

陳培哲一言以蔽之地說:「將國病變成罕病,這是陳教授一生最大的成就。」B肝曾是台灣病患的頭號殺手,極盛時期每六人就有一人是B肝帶原者,比例遠高於歐美國家;至今台灣的B肝帶原率僅剩一%,雖仍高於國際平均,但已是一大進步。

一九七○年代末期,台大團隊發現,B肝就是肝硬化與肝癌等慢性肝病的元兇,又以帶原者孕婦在周產期傳染給新生兒為主要途徑,便積極遊說政府思考B肝防治大計,進而臨床試驗、全面施打、自製疫苗。台灣的肝病防治首推一九八六年這一針B肝疫苗。

妻子是生命伴侶,也是工作夥伴

「美國人拿台灣小孩當實驗品嗎?」「台灣小孩是天竺鼠嗎?」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開全球先例,卻引起政府質疑與社會反彈,監察院甚至出馬調查。陳定信一方面向監委說明,一方面消弭輿論,親上火線到廣播或電視節目,向民眾講清楚說明白。

B肝防治計畫得以順利進行,前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技監許須美也是重要推手之一,而她正是陳定信的妻子。當時許須美甫到衛生署任職,即在沒有任何國際或本土經驗的狀況下,著手撰寫報院的B肝防治計畫。兩人不僅是生命伴侶,也是工作夥伴。

陳定信(右)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國外,卻反而因此照見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林瑞慶攝)
陳定信(右)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國外,卻反而因此照見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林瑞慶攝)

陳定信大四那年,父親即罹患肝癌,從發病到過世僅有短短四個月,這是他後來選擇內科的最重要動機。不過二十年光景,台灣的相關研究領先全球,有效阻斷母體垂直感染,同時造福其他國家。陳培哲盛讚:「陳教授斬斷B肝的世代傳遞,比任何朝代更迭更具意義。」

同一時間,陳培哲負責的是「非A非B型肝炎」研究,也就是現在所稱的C型肝炎。台灣的醫療技術可從血液中檢驗B肝抗體之後,仍有五%的肝炎無法辨別,後來才發現有一種病毒同樣是透過血液傳染,便命名為C肝。至九○年代初期,台灣已可以在血液中同時篩檢出B肝與C肝病毒。

工作狂人以身教代替言教

陳培哲是陳定信的得意門生,自八七年就加入他的研究團隊。他開玩笑地說:「老師的生活其實很無聊也很簡單,總是比大家早來,卻比大家晚回家,實驗室一待就超過十二小時。」陳培哲表示,陳定信重視身教,嚴以律己,總是身體力行。

陳定信退休時,當年五歲的孫女曾畫了一張「阿公的生日party」,圖中有媽媽和三個女孩在玩玩具。陳定信的女兒陳韻如問:「阿公咧?」只見她想都沒想地就回答:「阿公還沒回來……。」天真童稚的話語勾勒陳定信工作狂人的模樣。

臨床醫學出身的陳定信,發現B肝帶原率減少之後,感染B、C肝的病人仍深受其害,因而在九○年代中期,提議將國際上已使用的干擾素治療納入健保,無奈不被健保署接受。陳培哲翻出當時的剪報與會議資料,一紙公文盡是沉重的責任。

陳培哲回憶,陳定信在這近十年間不斷奔走各部會、智庫、基金會等單位,B肝干擾素治療終於在二○○三年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起初擔心健保負擔過重,只開放重症患者,仍是陳定信不斷訴求,才全面納入;而後C肝合併療法也廣為使用,他更積極倡議將口服藥納入健保給付。

「老師強調兩個P,第一個P是policy(政策),第二個P是product(產品)。」陳培哲說,另一個P、paper(論文)只是基本功,科學家發現解方之後,必須促使政府推動相關政策,也與製藥、疫苗公司合作研發產品,才能造福所有人。醫學不只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

師生三代中研院士成杏林佳話

陳定信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國外,卻反而因此照見台灣最重要的問題,陳培哲將其歸於陳定信的本土關懷。台灣投入B肝防治時期,國際上投入更多資源的是愛滋病防治,但陳定信堅持專注B肝,才能在數十年間快速突破。

「台灣切身的問題也能發展很多新的研究課題。」陳培哲感嘆,不少醫學生出國深究之後,為了論文點數或學術成就,只延續美國、歐洲教授的研究專長,而非開展台灣本身的問題。事實上,台灣學者於國際期刊發表的B肝研究,多篇獲得一、兩千次引用。

陳培哲稱老師是「現代水牛」,因他勇於任事且用科學方法。(林瑞慶攝)
陳培哲稱老師是「現代水牛」,因他勇於任事且用科學方法。(林瑞慶攝)

陳定信的台灣情懷也能在台大醫學院的角落一瞥蹤影,現在的醫學院餐廳「杏園」外就掛有一張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的複製作品,他的案桌前也有一幅台灣現代藝術家席德進的水牛油畫複製品。這都是他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期間所布置,為的就是帶動醫學院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

陳培哲說:「老師最重要的教學理念就是青出於藍,就事論事,不在乎挑戰,這也讓學生勇於嘗試創新的研究。」他提到,陳定信經常帶著學生巡視病房、關心病人狀況,總是問學生「看到什麼」,鼓勵大家仔細觀察、勇於發問、互相交流,退休後仍經常到研究室和大家討論。

台大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曾說:「身為醫學院的老師,在退休時應該要看他培養出多少年輕的研究人才和老師,可以傳承。」陳定信師承於宋瑞樓,而陳培哲又加入陳定信的肝炎研究團隊,三代都是院士。團隊內的第四代是高嘉宏,第五代有劉振驊、劉俊人與葉美慧等人,代代相傳成為杏林佳話。

追上國際標準,補足一%缺憾

陳定信曾言:「從十八秒進步到十五秒也許較易達成,但從十二秒進步到十一秒以內,更要力求精進,才能有所突破。」陳培哲說,台灣B肝疫苗的普及率已有九九%,但感染率仍高於歐美日等國,台灣不能滿足於此而鬆懈,必須追上國際標準,補足一%的缺憾。

「堅定信念」、「一生做好一件事」是陳定信的人生哲學。陳培哲認為,他的領導力與責任感引領整個世代與研究團隊屢屢突破,發表嶄新的研究成果,以台灣為優先的精神更讓台灣研究可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不僅讓台灣年輕人免受B肝威脅,也讓全球的肝炎患者得以根治。

陳定信profile
出生:1943年(77歲)
學歷:台大醫學系
經歷: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院長、台大醫學系教授、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