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中國與南方鄰國複雜關係,重新詮釋華人世界地位 史學家王賡武榮膺2020年「唐獎漢學獎」

2020-06-20 13:49

? 人氣

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榮獲2020年唐獎漢學獎(唐獎教育基金會)

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榮獲2020年唐獎漢學獎(唐獎教育基金會)

2020年唐獎漢學獎,由著名史學家王賡武獲得,以表彰其在中國的世界秩序、海外華人以及華人移民變遷等領域上具開拓性且深入的剖析。身為中國及東南亞關係專家,王賡武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其豐富的學識與敏銳的洞察力,對華人的世界地位的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賡武(Wang Gungwu)1930年生於荷屬東印度(現印尼)泗水,父母皆為華人,成長於英屬馬來亞,在英國受高等教育,1957年取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學術生涯足跡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洲、美國,1986年至1995年擔任香港大學校長,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及倫敦大學洛克菲勒訪問學人,並獲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的殊榮,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

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榮獲2020年唐獎漢學獎(唐獎教育基金會)
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榮獲2020年唐獎漢學獎(唐獎教育基金會)

既是中國儒家文化與英國菁英學術傳統的「圈內人」,也是境外看中華的「圈外人」

歷經多元文化洗禮的成長經歷,讓他既是中國儒家文化與英國菁英學術傳統的「圈內人」,也是境外看中華的「圈外人」。王賡武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回憶錄《家園何處是》(Home Is Not Here)說道:「中國對外部世界,尤其是那些離開了中國,在外國定居的華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才是吸引我研究華人的原因。」生長於東南亞,從南方觀點理解中國,為他日後成為詮釋中國世界觀的權威,提供豐沛的養分。

從海外華人到華人移民,「華僑」指的是寄居異地或他國的人民。「僑」一字最早記載於魏晉南北朝之《魏書》、《晉書》,具有旅居、寄居之意。然而,當寄居迫於現實變成久居,就演變成暫時與永久並存的「僑居」,人的自我認同也起了微妙變化。王賡武因其生長背景,深感「身分認同」是個人在情感及認知上的態度,是一種心理狀態,可能隨環境而產生轉變,並非二者選一。從小接受西方教育訓練的他,遂以嚴謹的思辨能力跳脫二元對立的框架,回溯「僑」的歷史流變,進而提出「海外華人」的概念。

唐獎第四屆漢學獎得主20日揭曉,由唐獎漢學獎召集人、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公布得獎人,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唐獎教育基金會)
唐獎第四屆漢學獎得主20日揭曉,由唐獎漢學獎召集人、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公布得獎人,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唐獎教育基金會)

研究結合華人史、中外關係史、貿易史、海洋史及東南亞歷史

從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王賡武精通東南亞各國歷史,細細考究古今海外華人在地區扮演的角色,其著作已成經典,包括《南洋華人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Nanyang Chinese)、《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越洋尋求空間:中國的移民》(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更新中國:國家與新全球史》(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等數十本著作。

王賡武的研究結合華人史、中外關係史、貿易史、海洋史及東南亞歷史,從豐富視角觀看世界秩序,在海外華人相關領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中研院史語所陳國棟研究員認為,「大處著眼、以見解取勝、能追古溯今」是王賡武學術研究最有特色之處,能從更長遠的眼光看中國與華人歷史的變遷。此外,王賡武也被公認是與唐獎首屆得主、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教授齊名的「海外華人史學大師」。 

唐獎由企業家尹衍樑創立,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頒發乙次,提供每獎項獎金新台幣4000萬元,及得獎人研究補助費新台幣1000萬元。企盼透過文化科技交流融合,為21世紀尋找永續發展新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風傳媒綜合報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