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豪觀點:不容異見,民主必死

2020-06-17 07:10

? 人氣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向最保障言論自由的美國。紐約時報在「多元平衡」的考量下,刊登了共和黨參議員湯姆卡特恩(Tom Cotton)主張「政府依法得動用軍隊平亂」的投書。雖然這篇投書絕對不代表紐約時報的立場,但言論版主編仍因此辭職。要知道,紐時的編輯群,在越戰時能抵擋政府的壓力而刊登五角大廈的越戰報告書,在水門案時也挺得住尼克森總統的壓力,但卻無法撐過「自己人」自由派讀者的壓力。就知道「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的同溫層壓力有多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日前曾針對當前網路文化與社會分歧下的「羞辱文化」(call-out culture。意指對於我們厭惡的貼文或貼文者,就要潮水般湧入謾罵,讓貼文或貼聞者消失。)提出勸告:我們可以有立場,但世間善惡沒有那麼簡單二分,我們還是要容忍異見,並謙卑地與不同意見溝通對話,不該動輒叫人家閉嘴,那不是社運青年自詡的行動主義(”That’s not activism.”)。然而不少新世代的人,卻先把保守派或溫和派通通打成歧視、仇恨言論,並認為其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容忍」的。歐巴馬這種「嬰兒潮」的老古董,最愛搞妥協。在他們看來,都是不義的。

這個時代的人,似乎不覺得多元、妥協、對話很重要。相反地,滅絕師太那樣「滅之絕之」的殺氣,或是陳獨秀那種「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的霸氣,才是他們嚮往的。美國學者桑斯汀(Cass R. Sunstein)在《一致順服:社會影響的權力》(Conformity: The Power of Social Influences)一書指出,當代人「順服同溫層」的心理需求,導致他們只想聽自己喜歡的話語,排斥異議者,進而使得國家對立愈發嚴重,無法對話。路加諾夫與海德特(Greg Lukianoff & Jonathan Haidt)則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中指出,數十年「玻璃心」文化教育的結果,使得人們對「異見」所造成的衝擊,無法適應。為求「安全」或「舒適」,對不同意見極端排斥,而培養出脆弱、反智、反民主的一代。總而言之,這形成了簡化事物,拒絕聆聽,無法容忍的文化氛圍。長此以往,不但戕害言論自由,更侵蝕了民主政治賴以維生的精神。以往最講究言論自由與多元容忍的自由派,現在也缺乏民主風度。「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就有一篇文章,揶揄自由派媒體現在的風格:「大聲說錯話是暴力。不大聲說話是暴力。不大聲照著進步派的方式來說話也是暴力。」(To speak out in the wrong way is violence. Not to speak out is violence. Not to speak out in the way progressives dictate is violence.)

美國與臺灣的民主、言論自由,都在墮落中。而現在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是一路號稱追求民主,捍衛言論自由的政黨,它也靠著這個社會的「多元包容」茁壯成長,成為今日一統天下的執政黨。結果呢?現在無論是政府、政黨、側翼,乃至支持者,都完全聽不得異議。不是檢舉、提告(不管最後法院怎麼判,都形成寒蟬效應),就是在網路漫天蓋地出征,逼別人閉嘴躲起來。這是當年我們看到的那個爭民主的民進黨嗎?這是臺灣人追求多年的民主政治嗎?

胡適先生曾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現在看來,確是真知灼見。政府帶頭聽不得異見,知識份子與媒體搞一言堂,那言論自由與民主政治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本文原稿刊登於中時電子報,標題為「同溫層悶死了言論自由」。此處為增修之完整版,再刊於《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