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鴻觀點:「金門學」所面對的困難處境

2020-05-24 06:20
「金門學」的概念已有近30年,仍未有長足的進展,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將經費撥給真正用心、掌握方法論的學者。圖為金門古寧頭紀念拱門。(資料照,顏麟宇攝)

第五,外國文字

已經有不少的中、外學者、專家以英文和其它的西方語言發表有關金門的論文和專書。最近2+年稍微有點進步,我們目睹了在今年3月《海外華人研究/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被收錄在歐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索引/European Reference Index for the Humanities PLUS)。另外,少數的讀書人嘗試以越南文字來撰寫、翻譯和發表有關金門的點點滴滴。問題是,有多少人精通越語?傳神的翻譯不是兒童玩耍的遊戲。舉例而言,每逢美國聯邦政府制定、推出了新的對華政策例如台北法案/TAIPEI Act,我一定先嘗試找到原文。這是因為台灣地區的中英俱佳的記者並不多,擔心他們翻譯錯誤、誤導了讀者。

我認為金門學國際化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光評論一個「2018【11月】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的英文標題--2018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n the studies of Kinmen--就可以馬上看出不及格之處:

1. 2018要寫在最後,也就是在 KinMen 之後;2. Kinmen 最好改為中文拼音的 JinMen, 因為很多剛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不知道說 JinMen 是由兩個中國字所組成的,這也有利於他們的快速、準確發音;3. 如果繼續使用 studies, 就最好改為 Studies,也就是說第一個英文字母要大寫;4. 既然要推動金門學,就不能寫 the studies [sic] of Kinmen,因為 studies 的中文翻譯是研究;5. 既然是國際學術會議最好使用 Quemoy,而非 JinMen,因為知道 Quemoy 這個地理名稱的外國人比較多;6. 可以刪除 Academic,也就是把英文標題改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emoyology/JinMenology 2018,因為 Studies 這個字或者 ology 這幾個字母足以讓學者、專家知道說他們出席的研討會是學術性的。 

總結

將近30年了,《金門學》是否已經有重大的突破?答案是簡單、明瞭:尚未有實質突破,基本上還是原地踏步。期盼金門縣政府(和我們的中央政府和大陸的各級政府)好好的把經費交給那些有心、用心灌溉《金門學》並且真正掌握了方法論的中、外學者、專家,是幸也。 (相關報導: 功勳艦僅廢鐵標售一途?海軍原同意撥贈金門,卻因「特殊原因」未成案 更多文章

*作者為退而不休的特別聘任教授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