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這事不能「順時中」

2020-05-13 06:20

? 人氣

台灣「順時中」久矣,偶爾是否也該「逆時中」一下?(指揮中心提供)

台灣「順時中」久矣,偶爾是否也該「逆時中」一下?(指揮中心提供)

這事,不該、也不能「順時中」了。上周,針對「紓困之亂」,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寧願錯發一些人,也不要漏掉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半就業人口有接受紓困,是否浮濫?

人如其言,這番話,確實與外界對陳時中的認知相近:溫厚、篤實,以「不要漏掉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為重,也是關切在疫情中經濟受傷的民眾。不過,在政府的紓困發放與擴大範圍,已經有泛濫之嫌時,「寧願錯發一些人」顯然未必是好的「指引」。

如果政府提供的資料沒錯的話,政府的各種紓困、補貼受惠人數,包括自營工作者補貼133.5萬人、艱困企業員工薪資補助80萬人、弱勢加發生活補助87萬人、擴大就業15萬人、減班休息及個人進修津貼15萬人、急難救助金有工作無加保者34萬人、農漁民140萬人、勞工紓困貸款(政府補貼利息)50萬……,東加西加、人數早已破500萬人。

紓困對象基本上是指原本有工作與收入,受到疫情影響而收入減少,因此才需要紓困。所以用全台1150萬的就業人數來看,已接近一半的就業人口受惠於紓困補貼。

正面看,當然是好事,政府政策,恩澤能惠及大眾,甘霖普降、雨露均霑,值得拍拍手。不過,換個角度看,這些「恩澤」都是花大錢、直接拿錢去補貼,用的錢當然是國庫出資、從納稅人口袋掏出來,因此審慎支用、該用在刀口上,也就是說補貼該給的是那些真正需要紓困的人,而不能隨興花費。不過,政府是否夠審查花費這些紓困金,是大有疑問。

經濟正成長,需要對企業與民眾強力紓困?

如果以總體數據看,台灣因為防疫成功,未實施任何封城、居家隔離令等措施,因此表現就遠比中國、歐美國家的深度衰退好非常多,今年首季仍有1.5%的正成長,全年預測的成長率也有1%以上。這種經濟情勢,是否已到要對企業與民眾強力紓困的程度,是該再想想。

看平均值當然會有偏差,因為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傷害,特定產業屬於重災區─以觀光產業為核心的關聯產業,旅行社、航空、遊覽車、旅館是核心重災區,往外擴散是夜市、餐飲、小黃。即使同樣旅館、餐飲、小黃也有輕重之分,作陸客、國際觀光客的餐飲旅館算是進加護病房、至今仍難脫困;但面對內需市場者則隨著疫情變化而不同,例如連假時觀光景點的住房率就有回升到5-8成之間;小黃則是跑機場者受傷又遠比一般小黃重。

那些受重創者確實需要政府紓困、拉一把,但怎麼樣計算、不論用多「開放」的態度、更低的標準計算,都很難算出全台近半就業者受影響、需紓困的情況,甚至工業生產指數還成長1成。政府不斷增加、擴大的紓困項目與範圍,明顯已有浮濫、亂發之嫌了,這時再抱持「寧願錯發一些人」的想法,未必就對。

開賓士去領1萬紓困,有如美國的「福利女王」

現實上,一波波紓困中,有多少是真需要的民眾領取,又有多少是尋租、不領白不領的人拿走,反正不會有人調查知道,政府絕對可大聲宣揚紓困政策讓民眾受惠。但至少外界已看到,開賓士的阿伯也去領1萬,帳戶有上億的民眾也要申請紓困─這些讓人想起雷根口中開凱迪拉克領福利金的「福利女王」故事,當然,更別提「突然暴增」的舉牌、賣玉蘭花的阿伯、阿嫂。

再如政府補貼利息的勞工紓困貸款,幾乎是沒有任何資格要求,只要是年滿20歲且為本國籍勞工,每人貸款額度最高10萬元,貸款期限3年,由信保基金提供10成信用保證。如此好康,當然引發搶貸,4月30日起接受申請,短短2周不到申請人數已近50萬。

或許可說這是貸款,借的勞工未來要還錢,資格寬鬆不打緊。但問題是,政府非常善良且慷慨的補貼第1年的利息。如果這項政策「成功達成目標」、貸出給50萬勞工,總貸出金額500億元,利率是以二年期郵儲利率加一個百分點計,概略以2%來計算,政府是補貼了10億元的利息。

勞動部花10億元補貼利息,為股市增活水?!

這10億元值得花嗎?申貸者有多少是生活受衝擊而需要貸款紓困,又有多少是不貸白不貸、貸出錢再去作其它用途、甚至投資?不是網上有人取笑說此勞工紓困貸款,為股市「帶來活水」嗎?信保基金提供10成保證,銀行沒有風險,又需要配合紓困業績壓力,一定全力促貸、一律核發,到底信保基金要承受多少風險?

國內有不少人,一直以歐美日等國外的紓困手筆與方式為例,認為許多國家紓困規模在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0%以上,台灣只有5%左右顯然手筆太小;這種論調有2個地方明顯有問題:一個是台灣與國外的經濟情勢不同,歐美國家第2季谷底預估衰退20-30%,失業率飆上兩位數,台灣仍是正成長、失業率尚未明顯上升。

再來是國外的作法未必就是正確,以美國而言,川普政府確實非常有效率與魄力的以支持經濟為名發大紅包,所有發給家庭的紅包早已給出,但經濟下行依舊,原因就是「藥不對症」,而且其中含有太多「政治目的」(支票後面有川普總統大大的簽名)。

國外紓困方式與規模未必正確亦不宜比擬

所以台灣不必覺得國外的月亮一定更圓─這次很明顯台灣的防疫就作得比誰都成功。台灣的紓困政策問題,一個在至今各界仍對紓困還是振興經濟混雜不清,時常吵作一團卻是雞同鴨講;再來則是把中低收入補貼與紓困(收入受影響減少的民眾)一鍋亂煮,最後是政府多是「瞎子揮劍」,沒有數據就拿政策、作決策,結果紓困都以身份別、且遵照蘇貞昌「雨露均霑」原則,不斷擴大受惠圈,但對那些才是真正經濟受損需要協助者,其實是一無所知、未能掌握。

因此,現在紓困較大的可能是過份浮濫、尋租者多,政府該作的是把好關,別浪費納稅人的錢,「寧願錯發一些人」不該變成政策指導,這次該「逆時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