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文在寅抗疫補鍋,韓執政黨國會大勝

2020-04-25 14:00

? 人氣

文在寅(左)與夫人(右)一起提前投票,他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在這次選舉大勝。(AP)

文在寅(左)與夫人(右)一起提前投票,他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在這次選舉大勝。(AP)

四月十五日南韓舉辦了第二十一屆國會議員選舉,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大獲全勝,在三百個席次中,共同民主黨獲得了一六三個席次,而其衛星黨共同市民黨也獲得了十七個席次,以總數一八○席次取得高達六成的席次。主要的反對黨未來統合黨則獲得一○三個席次,維持其最大反對黨的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大黨成立衛星政黨封殺小黨

這次選舉採用新的選舉制度,二五三個席次由單一選區多數決選出(與台灣區域立委選舉相同)。剩下的四十七席,其中三十席由準聯立制選出(各政黨區域侯選人的總得票率決定不分區席次分配),而十七席則由並立制(政黨票與區域票分開)選出。

準聯立制設立的目的,是讓在區域選舉得不到支持比例的小黨有更多生存的空間。但兩大政黨共同民主黨與未來統合黨都透過成立衛星政黨的方式來搜刮這三十席的準聯立制席次,讓此制度形同虛設。

韓國總統文在寅的共同民主黨大獲全勝,可以歸功於下列幾個原因:

首先,在這次武漢疫情肆虐下,雖然一開始文在寅因為其親中色彩,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好疫情防堵,但南韓隨即採取大規模檢測策略,迅速控制疫情,其效果有目共睹,進而幫執政黨在這次選舉加分。

此外,文在寅也在美中角力的形勢下,試圖同時增進與兩邊的貿易關係,更在美韓共同協防策略上,取得更多自主權,這是之前眾多總統所不能達到的目標。在民族主義高漲的二十一世紀,這個政績獲得不少民意支持,雖然也有反對聲浪。
最後,文在寅執政時期,南北韓關係產生了化學變化。他更在二○一八年九月十八日訪問北韓,增進雙邊的關係。

這幾項政績,讓共同民主黨的「期中考」獲得佳績。

賣弄過去威權政績不再被接受

台灣今年初也剛經歷完總統暨立委大選。無獨有偶,現任執政黨民進黨也一樣大獲全勝。巧合的是,各自政壇上的最大反對黨國民黨與未來統合黨,都是威權體制時就存在的保守政黨。

未來統合黨中最大的勢力就是原本的自由韓國黨。自由韓國黨也正是朴正熙在一九六一年政變之後,於六三年為了競選總統而成立的民主共和黨演變而成。

該黨換過數次名字。在全斗煥獨裁時期,民主共和黨被解散,其後組成民主正義黨執政。民主化之後,民主正義黨於九○年與其他在野黨結合,成立民主自由黨。九五年,民主自由黨改名為新韓國黨,並在九七年與在野黨民主黨合併成立大國家黨,維持了十五年。

二○一二至一七年間,大國家黨又改名為新世界黨,一七年再度改名為自由韓國黨,並於今年由自由韓國黨、新保守黨和向未來前進四.○,這三個政黨及其他社會團體合併成未來統合黨。

從未來統合黨的前世因果可以知道,這個政黨正是代表著過去威權價值,並透過繼續渲染威權統治時期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來獲取民眾支持。這與百年老店的國民黨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有不少年輕一代的選民把他們當做威權轉型後的餘毒。

南韓與台灣經歷過相似的歷史,經歷自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的民主化運動後,這兩個國家的威權政黨仍然持續活躍,也能繼續贏得總統或國會大選。之前因為弊案而被彈劾下台的南韓總統朴槿惠,正是出自於未來統合黨的前身新世界黨。但綜觀這幾年的發展,這一類型的威權政黨似乎在南韓與台灣都相繼失勢且翻身乏力。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正是世代更迭與民主鞏固。在民主化之後,台灣與南韓都相繼在二○○○年左右,開始檢討過去那些對威權政黨與政體歸功頌德的教材與教科書。

加上在威權後期出生的新世代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多數都不能接受這些賣弄過去威權政績的政黨,甚至認為他們根本就不應該繼續存在於政治的舞台上。這也就是為什麼未來統合黨必須要一直換名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象──多數東歐國家民主化之後,原來的共產黨也透過改名的方式繼續存活。

威權政黨弱化是民主化必然現象

對南韓與台灣來說,這將近三十年的民主化過程,讓人民花更多的心思與時間去批判、反省過去的威權體制,或是以轉型正義方式來平反威權時代的受害者。這些威權政黨在執政時期的政策失敗與貪腐,成功地解釋了他們現今落魄的原因。是此,這些威權政黨的弱化,可能就是民主化後歷史洪流的必然罷了。(本文作者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