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點燃潛力!小學生設計掃地機器人、研究仿生科技,都從繪本開始

2020-03-16 08:00

? 人氣

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科老師,自2013年與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提供)

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科老師,自2013年與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提供)

過去還在國中小唸書時,什麼時候會對課本最感興趣?通常就是學期初,剛發下來的時候,翻開還沒凹壞、折損的嶄新書頁,瀏覽這1年裡有什麼新奇故事將要發生;新書有種味道,好像讓人特別期待,但隨著學期與課程慢慢展開,新書的味道消散了,課本好像也就只是課本,原本好玩有趣的東西要背誦、考試,不好玩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奇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興趣更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多年前在國小任教時,便發現課本對於孩子的侷限,也促使她開始好奇、探索,究竟國外的課程長什麼樣子?

世界教育大不同:日本小孩設計房屋通風、歐洲用兒童文學引導

劉淑雯說,當時她發現像日本的教科書就很有趣,小學有一課要教「家」,會教孩子做模型,還給他們一個任務,要研究怎樣的家才會通風、窗戶要開在哪裡,或者有一課是做衣服,就會拿各種布料給孩子摸,看看吸水性如何、認識運動要穿什麼、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等。

除了透過趣味來引導外,劉淑雯還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像芬蘭小學4年級的數學課本,用芬蘭熊的故事,來引起孩子好奇,來學習量測,或用歐洲鐵路,來認識不同單位長度、 里程的計算等等,而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甚至沒有課本,只有課綱,再搭配兒童文學等媒材來教課。

20200315-在教導國小學童時,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研究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像芬蘭小學4年級的數學課本,用芬蘭熊的故事,來引起孩子好奇。(取自Pixabay)
在教導國小學童時,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研究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取自Pixabay)

劉淑雯後來將各國經驗開始轉化、加入課程,研究以繪本開展的跨域教學,當時她試過,有的班級只用課本,有的班級結合繪本,期末成績都差不多,但繪本組學生的學習興趣遠大於課本組,也讓她開始深耕,最終汲取出以繪本融入STEM(理工科,為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之統稱)的跨域教學系統,並延伸連接各個學科。

跨域也是108課綱強調的精神,對此劉淑雯說:「如果你提出一個好問題時,大概沒有單一學科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要跨域能量。」她談到,108課綱上路後,跨域教學多了更多空間,教育一路從20幾年前只能教課本,到這幾年,已經慢慢不用只是按表操課,「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東西,又不是春晚,就算我教得很精彩,但學生只能拍手也沒用,重點是他能不能唱出自己的東西。」

「200年前富蘭克林可以,現在你們也可以」 教孩子創造,也學習失敗

台北市文化國小在自然科教師徐愛婷、楊志文的帶領下,從2013年開始與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表示,當時學生最喜歡的單元,是4年級的昆蟲課程,讓他們觀察昆蟲圖片、模型後,用巧克力、魷魚絲等零食做昆蟲,並要符合頭胸腹、3對腳等構造,搭配繪本版的卡夫卡《變形記》,也從故事裡主角變成蟲,卻沒人發現的情節,引導小朋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相處,又是怎麼一回事?

徐愛婷也舉例,另外像3年級的仿生科技單元,使用繪本《Now and Ben》透過現在的生活,來介紹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一生, 像富蘭克林小時候,觀察青蛙自製蛙鞋,就是仿生科技,也藉此告訴孩子們,發明都是源自於自己的需求,「而且小時候的富蘭克林,在200年前就可以根據需要、透過觀察發明東西,你們也可以自己發明。」

故事到這裡還沒結束,接著換小朋友上陣,真的當發明家,用吸管搭配連接器,設計會擁抱人的機器人,「還有小朋友設計出二合一的機器人,會擁抱也會掃地,也有小組設計出可以擁抱全班的機器人。」徐愛婷說,這堂課只進行80分鐘,只用1本繪本故事、機器人的介紹和吸管與連接器來引導,他們就可以有這樣的發想。

20200315-文化國小課程,透過《Now _ Ben》這部繪本,帶領學生學習探索。(吳尚軒攝)
文化國小課程,透過《Now & Ben》這部繪本,帶領學生學習探索。(吳尚軒攝)

讓孩子勇於嘗試,當然還有另一面,就是讓他們學習失敗。楊志文表示,過去的課程,比較像複製教材裡的實驗設計,食譜式按部就班地來,但這樣結合繪本的跨域教育,有可能會失敗,學生可能組裝不出原本構想的東西,就是要讓他們有嘗試錯誤的機會,而孩子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反而更增加好奇心。

跨科整合有磨合期 「老師要面對自己是終身學習者」

銘傳國小校長褚希雯跟劉淑雯是舊識,因銘傳是新課綱前導學校,雙方從2017年起便開始合作。褚希雯談到,過去在推動閱讀教育時,其實繪本就已經被帶進國小場域,老師們並不陌生,但大多只是單純給學生閱讀,不太有跟課程搭接,也沒有系統性整合,小學的課程都很獨立,所以找上劉淑雯,學習如何搭接課程。

對於執行來說,褚希雯談到,因為不會影響學習成效,家長都不會有意見,但對老師衝擊比較大,因為要系統化地統整,有些老師習慣教科書,會覺得書用得好好的,為何要換?

老師的疑慮需要慢慢克服,褚希雯也指出,其實要達到跨域教學的目標,不只繪本,其他媒材如影片、新聞等,也可以拿來教學使用,留給老師的彈性空間很大,像要教移工議題時,老師會以移工在台北車站集會、過節的新聞來教學,讓孩子認識台灣有這些移工、新住民人口。

「其實老師本身就已經在跨域,尤其導師就常常在跨域,只是要他系統性地寫出來很痛苦。」褚希雯談到,他看老師寫教案,常常口頭報告時,都會講到很關鍵的重點,但他們不知道要在計畫書上寫出來,「小學平常就有在跨域,但他不知道自己在跨域,也不知道怎麼寫出來。」

20200315-文化國小課程,讓學生以吸管跟連接器,製作各種物品。(徐愛婷提供)
其實繪本就已經被帶進國小場域,老師們並不陌生,只是現在要和課程搭配,銘傳國小校長褚希雯坦言,有些老師的確需要時間適應。(徐愛婷提供)

劉淑雯也就老師的適應期指出,因為過去師培體系,並不是這樣培養老師,「像英文老師不知道自然在教什麼,甚至小三的老師,也常不知道小一在教什麼」,再者,她也指出,教學現場往往非常忙碌,不同領域老師要統整時,會有時間跟理念上的磨合問題。

劉淑雯說明,在推動的過程中,讓老師有成就感很重要,可以邀請這幾個領域的老師,在沒課時一起來對話,分享、見習教學成果,比如聲音這個課程,音樂課會遇到,自然課也會遇到,可以教學生自製簡單的樂器,但之前有遇過學生做出來很慘,音色很難聽,後來就讓老師協同備課,音樂老師去看自然課怎麼教,自然老師去看音樂課教什麼。

「老師要面對自己是終身學習者這件事。」劉淑雯並喊話,希望老師們也能有比較開放的心態,可以在自己任教領域裡嚐試小跨域、跟1、2個伙伴合作,一開始準備一學期一堂課就好,穩紮穩打就會越滾越大,而這幾個老師再連結出去,就能形成一個教師社群,不同學校的社群間,再透過課程主題連結起來,彼此就可以互相參考研發的課程,互助互惠。

語言不是距離 故事比動手玩更受孩子歡迎

當然,使用什麼繪本自然是重點,劉淑雯指出,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台灣原創繪本很少,能使用的素材不夠,而中譯的繪本雖然也有佳作如《方盒子》,但引進什麼繪本,往往會被童書採購影響,這又會受到家長影響,有些好的繪本不一定有被翻譯。

不過,繪本以圖片為主的敘事手法,反倒讓故事跨越國界。劉淑雯談到,像她之前策劃過科學繪本巡迴展,裡頭有用日文繪本,有些老師原本擔心小孩看不懂,但後來發現,他們其實都可以看圖理解故事,「只要讓孩子理解故事,就可以安排課程,所以不太會受限於語言。」

褚希雯也指出,如果國內沒有素材時,就會用原文的國外繪本,而因為裡頭的英文其實不難,加上是以圖片為主,在不同教學風格、班級氛圍下,每個小孩、老師的解讀也不一樣,像是有一次老師要教過年,但在學生眼中,反倒是看到「這個畫的房子怎麼不太對?」然後他們就開始討論結構的東西,而老師會在之後引導回到主軸。

20200315-文化國小課程,透過《Now _ Ben》這部繪本,帶領學生學習探索。(吳尚軒攝)
劉淑雯指出,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台灣原創繪本很少,能使用的素材不夠。(吳尚軒攝)

「課本字很多、插圖少少的,會被認為是正式教材,但繪本他們會覺得是故事書,老師也不會覺得有進度壓力。」褚希雯談到,像銘傳的老師常用繪本當「起動機」,或是當作課程的收尾,也可以用來開啟討論,學生都會覺得是在聽故事,專注度很高。

楊志文則表示,他一開始以為,學生最會被動手操作的課程吸引,但後來發現,其實還是故事最吸引人,有了故事之後,甚至連錯誤都能引導成教學,像有一本繪本裡頭,是一隻牛吹氣球後,氣球飛了起來,他就問小朋友,這本書裡有個錯誤,能不找出來?反而讓他們更進入故事,接著就可以教學生,生物呼出來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不會飄起來等知識。

台灣未有兒童讀物聯盟 劉淑雯籲應接軌國際

儘管語言的障礙跨越了,但劉淑雯認為,台灣與國際組織的合作,還是需要更加強。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nternational Board of Books for Young People,IBBY),於1953年創立於瑞士蘇黎士,是致力於聯繫全世界圖書、兒童的國際非營利性組織,與許多國際組織、兒童讀物機構合作,也常年於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書展等書展辦展;IBBY世界大會每2年舉行一次,除了主題演講、專題論壇、研討會等活動為,也會頒發世界最權威的兒童文學獎項「國際安徒生獎」。

對於IBBY的貢獻,劉淑雯指出,他們在多倫多有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永久性館藏超過40種語言、3000本圖書,包含平板電腦、點字、手語、觸摸書等,適合特殊需求兒童、青少年的讀物,他們有時很難在市面上找到適合的讀物,這些書從設計、語言、情節結構到圖片,都有一定要求,而每隔2年IBBY各國分會都會推薦適合讀物,IBBY並會將最傑出的50本集結成冊,對全世界推薦。

20200315-IBBY展示2019年度精選讀物,於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專屬展區。(劉淑雯提供)
IBBY展示2019年度精選讀物,於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專屬展區。(劉淑雯提供)

劉淑雯也以IBBY過去推薦書單舉例,如觸摸書對視障兒童非常重要,可以刺激他們的觸覺,還有辨認、詮釋形狀的能力,有助於日後學習點字,書裡的插圖通常要淺顯易懂,而凸起的圖片不僅要清晰,還要有他們熟悉的元素,像有些觸摸書,有簡單而抽象的小型幾何圖案,對沒有視覺經驗的兒童來說,反而比一般圖案更容易理解。

對此,劉淑雯也呼籲,台灣應該要努力加入IBBY,IBBY分機構遍布全世界、有70多個會員國,但因為台灣還沒有「台灣兒童讀物聯盟TBBY」,因此無法加入,像日本就以JBBY加入,期盼國家圖書館,以及國內教育、出版機構可以一起成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