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台灣奮起 V.S 台灣憤起

2014-07-15 09:29

? 人氣

台塑輕油裂解廠的投資,正是政府重重關卡卡住企業競爭力的冰山一角。(取自網路)

台塑輕油裂解廠的投資,正是政府重重關卡卡住企業競爭力的冰山一角。(取自網路)

工總即將發布以「台灣奮起」為主軸的「2014年工總白皮書」,但因服貿卡關、貨貿難行,企業界向政府建言意願轉趨保守,自謀出路態度積極,另一波企業外移潮儼然成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這則新聞的「台灣奮起」四字,我想起了另一版本的「台灣憤起」。

時間拉回2002年,國內石化龍頭台塑集團盼能在中國寧波複製六輕經驗,興建上下游垂直整合石化園區,但由於上游輕油裂解廠以及煉油廠為政府禁止赴中國投資項目,因此拍板定案由下游的石化中間原料先行赴中國投資。

2003年開始,台塑集團旗下台塑、南亞以及台化先後於中國寧波、昆山園區投資設廠紮根,隔年集團內部密設大乙烯計畫籌備小組,佈局百億元的「大乙烯計畫」,直到2005年被媒體曝光後,「台塑寧波大乙烯計畫」正式浮出檯面。

自此,台塑集團鴨子划水雙軌進行,一方面規劃投資計畫書以及環評報告,另外一方面則向政府喊話盼能儘速解禁,疾呼政府解禁開放台灣輕油裂解廠赴中國投資,每年台塑四寶的致股東報告書中,更是固定會有一段落呼籲政府解禁。措詞從一開始的 「心急如焚」,到後來的「憂心忡忡」,沒想到這一喊,竟喊了9年,隨著投資先機流逝以及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突破,台塑集團的大乙烯計畫早已「時不我予」,當初一心想要馳騁中國的猛虎,就這麼關了9年,成了無心戀戰的家貓。

2011年,美國頁岩氣開採技術有了重大突破,頁岩氣開採量大幅增加,牽動全球石化產業的競賽。全世界能源進口大國的美國從2012年開始自給自足,甚至成為能源淨出口國,以頁岩氣入料分離出乙烷再製成乙烯的成本,幾乎是輕油裂解製成乙烯成本的1/3至1/2,一時間以天然氣入料的乙烯廠成為投資顯學,輕油裂解廠已是「明日黃花」,政府卻於此時才宣布「有條件」開放解禁。


2013年10月,經濟部宣布在兩前提下,台灣輕油裂解廠可赴中國投資設廠,一是台灣必須將中國投資興建的乙烯廠一半產能運回台灣,其次是必須對等在台灣加碼高附加價值的投資項目。姑且不論台塑集團「還」有沒有登陸投資輕油裂解廠的意願,此兩項前提對台塑集團來說,根本是窒礙難行,因為台塑集團台灣廠區並沒有缺少乙烯,缺的是寧波園區,政府要台塑把寧波生產的乙烯,運一半回台製成中間原料後再出口外銷回主要市場的中國,豈不多此一舉?

至於第二項前提更是令人不解,因為台灣廠商要加碼石化業高值化產品的投資,關鍵不在廠商意願,而是在環評過不了關,目前台塑集團、長春集團就有多項高值化投資項目躺在環保署多年,要通過審查的機會日漸渺茫,將廠商無法操之在己的因素列為「投資前提」,也令石化業搖頭嘆息。

今年初,一名台塑集團高層談起力爭輕油裂解廠解禁的過往仍憤憤不平,質疑政府遲遲不放行錯失廠商投資的良機,「我們是有嘴說到無涎(閩南語),急得要死,結果哩,結果卡了9年,等到人家美國頁岩氣技術都大突破了才放行,現在解禁是為時已晚了,那時候放我們去,中石化、中海油這些中國國企根本還沒大起來,外資廠商也都還沒進去,我們如果是第一批在中國投資的石化廠,現在台灣石化業早已脫胎換骨…」說著說著,老人家的火氣又來了。我沒看到「台灣經濟奮起」,倒是見證了「台灣憤起」-石化業大老的憤怒聲四起。

如今,面對兩岸服貿卡關、貨貿難行,企業對政府建言的態度已顯意興闌珊,寧可埋頭加快海外布局腳步、自尋出路,畢竟苦苦等待「台灣奮起」,最終得到的可能只有「時不我予」的遺憾。

這就是我所知道「台灣憤起」的故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