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記憶、標籤與未來─當烏克蘭的隱痛終於成真

2014-05-14 05:45

? 人氣

我和邁克斯都出生在1976年。那一年,中國現代革命領導者毛澤東去世了。第二年開始,中國反思個人崇拜,開始拆除毛澤東像。整個中國大地,毛澤東雕像驟減。三十年過去,最近幾年毛澤東像又開始回潮。塑像的命運,往往超越肉身,在歷史輪迴中起承轉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克蘭首都基輔反俄羅斯示威中,列寧像幾乎全都被推倒。當地年輕人說,通過一個手機APP,可以查到全市列寧像位置,人們組織起來過去清除,這是公民社會的力量。但東部城市並沒有這樣公開的身份切割儀式,相反,列寧像仍然聚集著心向莫斯科的人。

像高大約六七米。列寧左手插在褲兜裡,右手下垂,褲線筆直,風衣飄飄,當然少不了標誌性的「列寧帽」。一名婦女在列寧腳下舉著麥克風喊:「支持亞努科維奇!歡迎俄羅斯!」現場標語大多是:「北約滾開」、「FXXX歐盟」。有人抬出東正教聖母子像,旁邊鐮刀斧頭紅旗翻飛。沒人覺得這樣的組合有什麼異樣,也沒有人注意到亞歷克斯的USA棒球帽。

喊了一陣口號,人群朝市政廳前進,把星期天政治生活推向高潮。

市政廳前也有一座黑石雕像,蓄著鬍子。我以為又是列寧。翻譯莉莉婭糾正:「不,這是老年舍普琴科」。19世紀烏克蘭詩人舍普琴科,鞭撻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烏克蘭農奴的悲慘生活,被視為烏克蘭文學和現代烏克蘭語奠基人。獨立後的烏克蘭人熱衷舍普琴科,彷彿高舉一片出土古物,鐵證自己不同於俄羅斯的DNA。列寧注視下的前蘇聯城市裡,舍普琴科是烏克蘭政府豎立的身份界碑。

老年舍普琴科腳下放著花籃,盛著黃玫瑰和染上奇異藍色的康乃馨。藍與黃是烏克蘭國旗顏色,無聲表達。

城市裡有不少舍普琴科和列寧。我問亞歷克斯,怎麼區分這些塑像,在我看來長一個樣。「不是啊,你看列寧都是一個年紀,他不老的。」他說。

【新聞標籤下】

「列寧」是一個符號,象徵頓內次克與蘇聯,與今天俄羅斯的聯繫。對列寧像的態度,決定了你屬於哪一個陣營,儘管那不過是一塊石頭。「親歐盟」也是一個符號。儘管頓內次克「歐盟廣場派」的組織者邁克斯,否認「加入歐盟」是奮鬥目標——他們只是反對烏克蘭分裂,甚至認為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取得平衡,對烏克蘭最好——但必須沿用這個識別度高的名字,與基輔保持一致。

所謂「親俄」,會不會也只是一個大而化之的標籤呢?親俄人士對俄羅斯的情感,對未來的選擇,真的只是依據語言和歷史嗎?

遊行隊伍嘩啦啦過去,市政廳廣場很快水洩不通,歡呼聲浪潮般起伏。甩開「保鏢」,我從人山人海的縫隙中游到最前排。

市政廳大樓像一塊展開的鐵板,典型蘇聯式建築。中央分界線前是筆直的旗杆。烏克蘭國旗已經扯下來,俄羅斯聯邦三色旗綁在繩柱上。三個示威者蹲在檯子上面,猶豫著該怎麼換上去。在雄壯的「俄羅斯俄羅斯」呼喊聲中,他們交頭接耳,手足無措。終於第四個人爬上去,七手八腳搞定,挽救了這個莊重的歷史時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