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林全身上看不到金融改革的曙光

2017-01-10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林全內閣在彰銀案以不沾鍋的姿態,讓公股與民股互爭,使當初引進民股整頓公股營運不佳的美意,現卻變成「圖利財團」。(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認為,林全內閣在彰銀案以不沾鍋的姿態,讓公股與民股互爭,使當初引進民股整頓公股營運不佳的美意,現卻變成「圖利財團」。(資料照,陳明仁攝)

金融3.0的時代來臨,台灣也為了這一波近十年來最大的變革,上從政府下至企業,莫不卯足全力迎接這場挑戰。從區塊鏈的技術開始被運用到金融領域時,中信金搶先成為台灣加入最大區塊鏈實驗中心R3的第一人,而金管會也找了公股行庫與台大產學合作,成立國內區塊鏈中心。另方面,面對公司治理的變革,由產官學三方共同提出了公司法的修法建議,負責金融監理的金管會亦宣告2018年上市櫃公司改採電子投票,在在都朝著全球的趨勢前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儘管從上到下,看似各部門都為了金融發展的變革付出心力,卻沒有人去問,在各國家「金融創新」與「金融整併」大行其道的同時,這兩者在我國的金融改革的順序中,到底孰先孰後,何者又是我國最迫切的改革標的呢?

「金融創新」的背後,代表著科技領域的變革、新技術的出現,外溢到其他領域,並進一步造成人們生活風貌的改變。在金融創新的趨勢當中,傳統的交易模式、服務項目因為導入新的技術,過去需要人力的工作一一被技術或電腦所取代。而金融整併則是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一國之內的金融機構,規模不達與他國競爭的最適規模,導致必須透過市場或是由政府由上而下的整併無效率的機構,以增加金融機構的資本,來作為與他國金融機構抗衡的籌碼。

然而,仔細分析金融發展的這兩種方向,台灣都必須面對,但過程卻又佈滿荊棘,障礙則在於「公股行庫」。為何如此?若我們仔細看台灣金融資產的公私股占比,公股就佔了接近五成,近23兆的資產,有了這麼多資本,理應帶頭推動金融創新,然而公股行庫從上到下都是「準公務員心態」,不僅底下的行員抱著穩定、準時下班的心態進入公股行庫,而上頭主事者更都是從財政部、金管會退休下來的官員,更使公股瀰漫著保守氣息,也使這些公股抱著只要不被淘汰就好的心理,共遑論引進新技術來改善效率。

而面對「金融整併」,台灣更是籠罩在二次金改的陰霾之下,政府儘管有意,卻也只能私下進行。光是當時留下的爛攤子彰銀案,林全內閣就持續以不沾鍋的姿態,讓底下的公股與民股互爭,使得當初引進民股來整頓公股營運不佳的美意,現卻變成「圖利財團」,彷彿只要有這個免死金牌,公股就可以在台灣屹立不搖,不論他們是否毫無競爭能力。

也因此,不管政府有意推動「金融創新」與「金融整併」,市佔五成的公股銀行應是政府處理的首要目的,無論是推動整併,或逐漸民營化都是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否則,不管政府為了金融發展付出多少心力,都只會一再的遭到這些公股的掣肘,而我國的金融發展,也只會與世界趨勢越差越遠。

*作者任職於金融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