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外國看台灣選舉,也有亡國焦慮感

2019-12-27 15:00

? 人氣

當前台灣蔡政府所處的美中對抗,在更大的意義上,代表兩種體系的國際對決。(郭晉瑋攝)

當前台灣蔡政府所處的美中對抗,在更大的意義上,代表兩種體系的國際對決。(郭晉瑋攝)

由於美中全面對壘展開,美國更強調這個對壘不是大國競爭,而是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對決,意即國際未來是要走向哪種政治價值與國際秩序的問題。而台灣不論是自己所處地緣位置的關係,或是與中國在政治價值之差異,使其成為這個對壘的最前線。這個背景使得二○二○年的台灣選舉引發國際高度關注。這次國際對台灣的關注點與過去呈現三大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次選舉與過去有三大不同

首先,過去國際對台灣選舉的關注多在於中國對選舉結果的可能反應,據此來判斷台海狀態的和戰走向。由於中國往往著重台灣選舉結果對統獨的影響,使得國際觀察家也多遵循這個統獨邏輯。換句話說,台灣選舉對台海安全與亞太區域的影響,在於是否出現一個可能挑戰一中政策的傾獨領導者,以及這個狀態出現後的危機管理。

把選舉視為統獨對決,主要關注它對一中政策進行台海維和國際習慣的衝擊。這個關注點,是把不會衝擊一中政策的「非統非獨維持現狀」當成最適的納許平衡點。其結果變成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勢力就從旁協助中國反獨,與打擊台灣民主自決的呼聲,即便它們沒有公開促統。

  美中全面對壘展開,是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對決。(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美中全面對壘展開,是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對決。(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但隨著美中對決的全面化,美國更強調中國是有意改變台海現狀的一方,也更強調台灣在美中價值對決的重要角色。過去中國挖台灣邦交國,阻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認為這應由兩岸透過對話解決,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代因兩岸已有對話之故,而對此問題更不置一詞。

但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於中國斷台灣邦交、阻絕台灣的國際組織參與,則採取積極應對的態勢,認為北京對台灣的國際封鎖,屬於中國破壞台海現狀作為的一環。這個態度使得美國不再以統獨視角看待這次選舉,特別是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一八年與一九年兩次對中政策演說,都強調台灣與中國在價值上的差異,認為台灣是華人社會的模範,是中國應該仿效的道路。因此,對這個選舉自會關注其代表的價值選擇,而不是統獨問題危機管理的傳統關照。

「不選邊」是個與現實脫節的主張

其次,美中貿易戰全面開打,對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的啟示在於,往昔被認為不可能出現衝突的經濟禁區,也成為對決場域,這表示美中衝突的全面性。認為美中始終是「吵而不鬥、鬥而不破、破而不爭」的傳統性理解,以及我們可以在美中游刃有餘、兩面通吃的建議,在台灣社會逐漸失去可信度。所謂可在美中不選邊的主張,之後也因美國與中國同時在不同場合質問台灣,導致台灣承受壓力遽增後,「不選邊」逐漸被認為是個與現實脫節的主張,甚至更被懷疑可能是以此掩蓋其親中立場的話術。

這也是外國觀察家與台灣選民關注總統候選人的言論時,往往會以美中在台灣對決的角度來總結。雖然中國較常直接介入台灣選舉,特別是利用社群媒體與假新聞作戰者多來自中國,而美國的作為則是藉由與台灣政府的合作計畫,與選舉的關係相對間接。但這已讓過去台灣選舉呈現「親中vs.抗中」的國際理解,現在變成「親中vs.親美」的國際定位選擇,頗類似一四年「親俄vs.親歐盟」的烏克蘭廣場抗議對峙之場景。

再者,去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不僅顯示美中對立的激烈程度,也讓中國經濟受到重挫,在中國從事對美出口的台商更調整生產基地,以適應供應鏈移轉的外在壓力。不管中國經濟是因美中貿易戰而受重挫,或是本身已經問題重重,再因貿易戰而被快速惡化,這都顯示中國已不再是個吸引人的工廠,甚至也可能是個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市場。

這使得「中國經濟機會論」的主張被大幅消風,馬政府時代經長尹啟銘自豪的「台美中供應鏈分工體系」,也被質疑其適用性。而過去二十年,在總統選舉往往會呈現「中國安全威脅vs.中國經濟機會」這種「顧佛祖vs.顧腹肚」的兩難議題,也因此不再。對台灣生意人來說,中國既是個安全威脅,在經濟上也不是那麼吸引人的地方,更可能是個高風險的工廠與市場。

美國副總統彭斯(AP)
美國副總統彭斯兩次對中政策演說都強調台灣是中國應該仿傚的道路。(AP)

美方強調選舉結果影響美國利益

表現在選舉上,這使得兩岸關係的安全議題與經濟議題的討論方向,開始漸漸一致。親中政黨必須強調其路線可以取得中國的善意,以保持台海和平,而抗中政黨則認為必須直面面對中國威脅,以護衛自主性。由於現在出現美中對抗的國際環境,不再是美國尋求與中合作,避免對抗的態勢,還看到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血淋淋實例,這使得抗中政黨的路線,開始有了國際支持的力道,也讓親中政黨面臨是否親中遠美的質疑,更傷害了其主張的說服力。

正因為台灣處於美中對抗的前線,導致其作為動見觀瞻。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十二月初就說,台灣須謹慎做出其選擇,意即美國認為台灣的選舉具有影響美國利益的意涵,而與川普關係密切的前美國白宮首席策略長巴農(Steve Bannon)也說,這次台灣的總統選舉,就是個自由與奴役的選擇,具有世界性的意義;他更直接說出他希望蔡總統可以連任,並希望在小英連任後可以來台灣親自向她道賀。

當前台灣所處的美中對抗,在更大的意義上,代表的是兩種體系的國際對決,一方面是以美、日、澳、印、歐盟及其他自由世界國家為主的同盟,另一邊是中、俄、伊朗、北韓以及部分位於「一帶一路」開發中國家的集團,兩者展開激烈對壘。

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提出後,這個國際對峙架構的再編成,隨著一八、一九年澳洲、印度、日本、印尼、英國、加拿大、歐盟等地的選舉結果,逐漸成型。特別是澳洲在繪聲繪影的中國干預下,讓原先不被看好的保守勢力意外獲勝。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因對中、巴在喀什米爾的強硬態度,使其逆轉挨打局面,而取得較五年前更狂傲的選舉勝利。澳、印的內部走向,使印太戰略的國際支持瞬間升高,帶來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於九月提升到部長級,並使其他原先猶疑的國際力量紛紛入列。

中美貿易戰不僅顯示美中對立的激烈程度,也讓中國經濟受到重挫。(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中美貿易戰不僅顯示美中對立的激烈程度,也讓中國經濟受到重挫。(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國際新對抗架構下台灣的選邊

但這個大整隊能否產生作用的關鍵,在於台灣能否站對邊,成為這個集團可以信賴的盟友?前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葛瑞森(Wallace Gregson)在台灣對記者說:「台灣的安全也是日本安全,更是區域安全。」除了顯示台灣的重要,也側面表示國際對這個選舉的關注程度。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的選舉不再只是民主櫥窗的內政模範展示,而是個具備高度國際意義的價值選擇,其結果還會影響區域的戰略平衡與國際抗中連線的成敗。

不僅是台灣年輕人,國際對這次台灣選舉也有亡國感的聯想,只是對某些只想發大財,或高唱藍綠一樣爛的政治勢力來說,還是個不方便承認的現實。就讓這些人繼續裝睡吧。(本文作者為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