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們應該如何讀歷史?納粹cosplay風波的啟示

2017-01-07 06:00

? 人氣

新竹市光復高中高舉納粹旗

新竹市光復高中高舉納粹旗

台灣光復中學近日發生納粹cosplay(角色扮演)風波, 昨天台灣總統蔡英文以「是我們大人的錯」去平息風波, 而前幾天以巴列駐台辦事處強烈譴責事件, 之後光復中學校長亦辭職道歉。  「是我們大人的錯」反映出一副孩子犯了錯, 父母代你去認的態度, 並沒有把學生從「人」的身份去設想, 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柔性的道德壓力, 當然社會大眾站於道德高地, 強力教訓是可以逼他們屈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不太接觸歷史都可以知道「納粹黨」、「希特勒」這些字眼大概是什麼意思, 更何況是一班做納粹制服, 坦克車的學生, 事前必然有做資料搜集, 從網友留言反映, 學生對歷史的嚴謹程度可能仲好過TVB(香港電視台)。

現在學校和政府在玩官腔, 說學生對歷史的了解不足, 但依我的淺見, 你們想說的是社會生存的敏感度, 是一種做人處事的圓滑, 因為焦點都放在外交風波中, 這是政治多於歷史問題。 到最後, 我看見學生因失去了校長傷感而感概, 令我心寒的是, 社會大眾利用了校長的不幸作為批鬥學生的利刃, 你們試想想, 難道學生cosplay納粹是因為崇拜納粹黨嗎? 是在鼓吹反人類思想? 相反他們更有可能是真心想認識一件事, 而起點就在華美的軍服上, 你們想想吧, 為何不cosplay義和團而是納粹軍。 因此根本問題不是學生的歷史教育。

相反毛澤東和希特勒都是精讀歷史之人, 但他們都做出令人恐懼的事情。 所以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待人。

在我小時候, 吸引我去讀歷史是那古中國將軍, 西洋騎士的盔甲刀劍, 難道我成為了一個鼓吹戰爭者? 不, 相反這引導我步入歷史的大道。

社會的各方人士、 團體想清楚, 你們是想解決帶出問題的人, 還是想解決問題? 我告訴你們, 如果你打從一開始就認為這是一個問題, 很不幸你已經走入死結了。

ISDP分析,亞洲國家的納粹扮相往往並非真心了解、崇拜納粹。(圖/Rufus46@wikipedia/CCBY-SA3.0)
ISDP分析,亞洲國家的納粹扮相往往並非真心了解、崇拜納粹。(圖/Rufus46@wikipedia/CCBY-SA3.0)

中學生是少男少女, 這是一個先要認識自己是什麼人的年紀,歷史和社會並不是首要, 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社會那麼刻板死板的大道德, 不是那種抑壓的家長式教條, 我也曾經是個中學生, 現在看回去, 我知道那時的我是想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 而他們只是用了一種令人不快的表達方式, 但在過程中, 他們並沒有去傷害一花一草。 難道你們要避開學生的眼神, 用往死裹打的方式把學生折服嗎? 你們可以的, 你們也可以繼續以單向的道德教化待學生, 但會令學生錯過成長的機會, 這是可惜的! 為何不試試用雙向的方法呢? 社會大眾難道在這次的反應和處事成熟嗎? 我們的自以為是、刻板不是已表露無遺嗎? 也許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吧!

之前看到台灣人民在同性戀婚姻的開放態度, 值得為亞洲所學習, 現在我期待台灣在教育上再往前走, 我希望自己作為香港人能再向台灣學習。

另一點令我注意的是一位作家的FACEBOOK PAGE(面書專頁)的一張圖, 這張圖內容是屠夫排行榜, 排名分別是毛澤東(七千五百萬人)、 斯大林(六千二百萬人)、 希特勒(二千萬人)、 蔣中正(一千萬人)。 這張粗糙的圖瘋傳令我疑感, 會否反映我們的歷史觀亦是如此粗糙? 一張屠夫圖, 只有逝者的數量, 好像我們在意的只是數字, 而不是人命, 它也沒有反映他們是因政治迫害、 戰爭喪生、 施政失誤等清楚數據, 不知何時, 面書開始流行一圖一短句, 易入口之餘又要揀飲擇食, 但沒有推動和深化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我們香港人自認比深圳河的同胞更能看到歷史的真相, 但原來我們的真相就侷限文革死了多少人, 六四死了多少人, 像是一個只識數個字的人笑一個目不識丁的人, 豈不可惜? 我們不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和抱著好奇心深入去看待我們的歷史嗎?

而我對本土的歷史覺醒感到鼓舞, 這種現象在香港和台灣都有出現, 但亦有一點憂慮, 我怕我們的歷史會成為官方歷史的附庸, 會被用作對抗官方的歷史, 更因此被牽著鼻子走, 那樣我們就會離真相愈來愈遠了, 一提到「三面紅旗」、 「文革」、 「六四」好像是為了展現中共政權的不合法、 提到「二二八事件」好像就是一個反中華民國政權的觀點、 提到加拿大義軍保衛香港總要踩東江縱隊兩腳, 做些誰勝誰敗的比較, 縱使大家都是想保衛香港, 我怕我們抱著認識真相的心, 但最後淪落為政治上的鬥爭, 和我們厭惡的東西成為一體, 當中我最為害怕的是我們定義「香港人」會因此和同在香港的族群割離了, 最後「香港人」會變成「中華民族」這一種政治功能的詞語。

古語有云「以史為鏡」, 歷史其實每時每刻都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 她不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存在, 亦不是為推倒一個政權而出現, 她苦口婆心提醒我們現在雙手抱緊的事物, 叫我們去珍惜和保留。

*作者為香港人,愛好歷史、繪畫、藝術、建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