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勒索? 企業經營的兩難─假弱勢僱走路工演苦情戲 逼品牌企業拿錢消災?

2019-11-29 10:55

? 人氣

著名的品牌企業,很容易成為有心者進行「品牌勒索」的對象,美國蘋果公司也碰過動輒被求償數億美元的品牌勒索。(資料照片,美聯社)

著名的品牌企業,很容易成為有心者進行「品牌勒索」的對象,美國蘋果公司也碰過動輒被求償數億美元的品牌勒索。(資料照片,美聯社)

 人性的貪婪是詐騙案層出不窮的首要原因,吸金手法雖然連年推陳出新,但不外乎都是以高利誘惑,先給予小甜頭取信之後,再套出更多本金投入,有些不法份子甚至利用名人或是知名品牌,來增加投資可信度,招攬更多貪高利的人陷入。數年前「樂陞科技」一案,號稱找了經濟部前部長尹啟銘,及名人陳文茜、李永萍出任獨立董事,全台有高達2萬人被樂陞坑殺逾28億元;「金大業國際集團」創辦人拿著與前副總統呂秀蓮、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的合照,以網路團購商機為幌子號召投資,宣稱可獲利20%,3年吸金約19億元,共逾200人受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幾日,國內的黑金產業第一品牌龍巖公司也爆出了南區經銷商(龍智營業處)的負責人,利用龍巖的商品和品牌信譽誘導了一群想鑽漏洞抄捷徑致富的不肖業務,吸金約2.6億元。不管爆發多大的案件,每隔幾年還是有不少人出面投訴遭到詐騙,總之都是歸咎一個「貪」字!

配合表格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2019/7/31)

還有一種詐騙型態是屬於利用職務進行偽冒或侵占的違法行為,金管會今年七月開罰了七家銀行理財專監守自盜案,有些挪用客戶資金長達13年、金額甚至高達數億元,總行都不知不覺。理財專員挪用客戶款項的事一再發生,銀行的做法通常是徹查後立即解除行員職務。前不久,「新光人壽」也爆發不肖業務員偽造假保單詐騙達七年,侵占保費高達兩千萬元,受害保戶至少十三人。保戶提出希望新壽可將被詐騙的保單恢復效力,但新壽表示保戶被詐騙的保單已下架,無法恢復。無論是銀行或是保險公司的受害者,在發現金錢損失無法向原資金受託者索回時,往往會投訴媒體,把矛頭指向金融機構,希望銀行或保險公司能因為想要維護品牌信譽而願意出面代為理賠。

這幾日筆者看到媒體畫面上出現一群穿著雨衣,高舉白底紅字木牌,看似「弱勢的受害者」聚集在爆出吸金醜聞的龍巖公司總部前抗議,要求龍巖出面負責賠償損失。但有趣的是,上周有家八卦媒體接受自稱此案受害者出面爆料時,在鏡頭前所描述的詐騙吸金流程非常清楚詳細,不就是因為貪圖高額的利息,而自願拿出更多錢投入,才導致最後本金無法取回的標準老式套路嗎? 自稱龍智處受害自救會的抗議主事者在媒體前悲情的高喊:「這些錢都是我們的辛苦錢!」但畫面中出現的大多數抗議民眾看起來表情漠然,只是機械式地配合喊口號,感覺就像是付錢出席的「走路工」,而非所謂的受害客戶?

媒體總是傾向報導看起來較為弱勢的一方,標題也傾向聳動的文字,讓一般的吃瓜民眾感覺像是龍巖公司涉嫌詐騙,應該要出面賠償受害者的損失。但筆者從各種跡象看來,倒覺得是龍巖遇到了「品牌勒索犯」,有幾位貪心的不肖業務,假造出所謂的商品轉約投資,進行吸金詐騙的行為,用前金養後金,滾出了高額資金缺洞!在無法支付的情況下,又穿上受害人的可憐形象外衣,要求龍巖公司拿錢出來消災,若是把新聞鬧大的話,龍巖本著愛惜自身品牌商譽的考量和外界輿論的壓力,應該就會乖乖屈服。

不過這群人恐怕打錯了如意算盤,龍巖雖說多年來本業營收和業外投資收益頗豐,看似資金雄厚,但它是上櫃公司,財務管理需要公開受監管,也必須要對投資人交代,倘若真拿出錢來替少數違法的業務員收拾爛攤子,那它的股票就不值得買,長遠的品牌價值也會受到影響。

總歸一句,遇到「品牌勒索犯」的企業,是要維護品牌形象而快速拿錢出來消災?還是堅持不屈靜待司法調查結果? 前者可能會為自己埋下日後更深、更多的被勒索苦果;而後者則須要賠上至少兩三年的資源配合訴訟程序,再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慢慢恢復品牌元氣,這對於品牌經營管理者而言,還真是兩難的大考驗啊!

(作者曾任職於國際金融機構與全球科技品牌,長年耕耘於品牌管理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