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觀點:選舉靠加法才會贏

2019-09-27 07:00

? 人氣

郭台銘退選後,藍營爭取支持他的中間選民。圖為郭台銘與韓國瑜曾有的「合作備忘」(儀式)。(高雄市政府提供)

郭台銘退選後,藍營爭取支持他的中間選民。圖為郭台銘與韓國瑜曾有的「合作備忘」(儀式)。(高雄市政府提供)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日前決定放棄登記獨立參選明年的總統大選後,藍綠陣營候選人理應要爭取原本較支持郭董的中間選民和年輕選票,才能在一對一的競爭中勝出。這樣的想法與西方政治學中長期佔有主流地位「中間選民理論」(the median voter theorem)的概念相符,它的基本假定是大多數選民的政策偏好在政治光譜上是趨中的,所以政黨必須要靠近主流民意才能獲得較多的選票而勝選。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最近幾年中,全球出現不少看似是反其道而行的政治發展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不論是臺灣的藍綠惡鬥,還是西方世界的左右派之爭,多少都反映出中間選民在當今政治現實裡容易遭忽視的處境。有意思的是,通常位在靠近政治光譜兩端、熱衷政治的選民並非占多數,但他們的積極參與卻可能左右選舉結果。例如美國總統川普當年就是靠著極端保守派「茶黨」群眾的支持,最終能在共和黨黨內初選脫穎而出;但川普尋求明年連任之路至今仍多荊棘。至於歐洲則是右翼民粹主義方興未艾,其強烈反對非法移民和伊斯蘭教,這類的政黨在波蘭、義大利和法國等地的選舉雖各有斬獲,但後勢並未看漲。所以政治人物恐怕也不能過於一廂情願,只靠激進的訴求來獲得勝選。

上述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現象並非空穴來風,我們從預測投票行為的重要指標──「情感溫度計」(feeling thermometer ratings)的相關研究中可得知,越靠近政治光譜兩端的選民(也就是較為極端的人)會變得愈加仇視彼此支持的政黨或政治立場,這或許就是他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動力來源。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最後入定不登記連署參選總統。(youtube截圖)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退出總統選舉,藍綠都積極爭取他的支持者。(youtube截圖)

讓我們也設想一下,當社會中的政治極化程度持續加深,造成位於政治光譜兩端的選民人數增加,理論上中間選民就可能會被雙方或相較極端的一方視為敵對競爭支持者而遭到疏離或排斥。結果中間選民在面對這種處境之下,也許會因為對改變現狀感到無力(inefficacy)而選擇「去郊遊、不投票」,或者還願意或含淚投票給在意識形態上相對離自己比較近的政黨或候選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間選民會流動。試想當初因為對馬政府執政失望,而轉為不投票,自認「中間選民」的軍公教,如今對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重燃熱情的態度,此其一。另外,任何社會中所謂的主流民意是會因時而異的,譬如臺灣人對核電的看法。所以政黨「走中間路線」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動態和相對的概念。

大家都明白,臺灣藍綠惡鬥的根本在於對國家認同的歧異。兩岸議題原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但臺灣自從二零一四年太陽花運動起,到今日國人目睹香港「反送中」抗爭餘波盪漾,對此臺灣的主流民意似乎已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反而讓民進黨從中獲利。蔡英文總統則在面對中共對臺立場轉趨強硬之際,趁機將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混為一談,成功地扭曲並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

明年總統大選將至,國民黨及其候選人,甚至是藍營的核心支持者,要如何看待中間選民,勢必將決定自身的成敗。如果在此時此刻還相信單靠堅定的支持群眾就能獲勝,那實在是過度樂觀了。切記選舉要贏靠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學博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