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的財富正在消失—從「居住正義」談起

2019-09-23 06:00

? 人氣

台灣目前面臨少數人擁有數幢房子,多數青年世代卻沒有房子住,即使官員推動社會住宅、囤房稅等,居住正義仍難以實現。圖為台北市健康公宅外觀。(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目前面臨少數人擁有數幢房子,多數青年世代卻沒有房子住,即使官員推動社會住宅、囤房稅等,居住正義仍難以實現。圖為台北市健康公宅外觀。(資料照,顏麟宇攝)

為什麼要談「居住正義」?因為台灣社會正面對居住不正義的問題。為什麼居住不正義?因為房子不再是用來住,而是用來囤積財富,造成少數人(如60歲以上人士)擁有很多房子,多數人(尤其青年世代)沒有房子住的怪現象。學者搬出各種數據,如高空屋率高房價並指出問題的嚴重性,而官員委員則拋出各種方案,如實價登錄社會住宅囤房稅等。但雷聲大雨點小,「居住正義」難免淪為口號。選舉過後,問題依舊。除了政商之間深層的利益共犯結構使居住不正義無法解決之外,它更涉及我們對財富的固有觀念:房子是「財富」;擁有房子代表「有錢」,擁有愈多房子就愈「有錢」。事實上,這種觀念才是造成居住不正義的根本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錢或財富必須要在流動的狀態下才有價值。也就是說,錢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囤的。這亦是「理財」的重要性:錢不能只放在銀行;我們要做適當的投資以維持財富的價值。那麼,有什麼標的物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房子。比起外幣和股票,房子涉及實物,富實在感;比起奢侈品、古董等動產,房子具確切的使用價值。加上台灣社會普遍以買房當作人生「必然階段」,甚至以房子的大小多寡來審視社會地位,我們對房子的需求似乎永遠不足,房價持續上揚。

20190916-立委黃國昌召開「終結囤屋炒房困境,解救租屋買房青年」記者會。(蔡親傑攝)
立委黃國昌日前召開「終結囤屋炒房困境,解救租屋買房青年」記者會,提出推動「囤房稅」修法。(資料照,蔡親傑攝)

不過,因為高房價的關係,錢一流入房市,錢的流動性就消失了。也就是說,買來的房子不能或極難被再一次轉手,其價值難免步向消失的命運。

舉例來說,一幢房子空著放在那邊是沒有價值的,如同棄置空間。如果說這幢房子是有價值的,那麼它的價值必須建基在這幢房子正在交易或被使用的狀態(馬克思 (Karl Marx) 稱之為「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所以,囤房其實不能使財富增加—「這幢房子附近以後要蓋捷運,所以它的價值會水漲船高…。」一天這條捷運線沒通、周邊設施和配套沒蓋好、商家沒進駐、房子的所有人或建商不出售它,這幢房子都不會有任何價值。

問題就在這裡:我們總是以為房子無論如何都是有價值的,也默許其價值被大幅高估。例如,有一幢價值只有800萬的房子卻以2300萬元出售。首先,這幢房子因價格高昂而阻礙其交易的可能性,造成空屋現象及價值消失。就算有人願意接手,那並非意味著賣房子的人賺到1500萬。相反,這筆交易意味著台灣社會將會有1500萬被綁在償付這幢房子的虛構價值上。換句話說,買房子的人在未來所賺到的錢都只能投放在這幢不能或極難轉手的房子而不能用在其他促進經濟發展的交易活動上,例如生育(造成少子化問題)、教育或科研產業投資(造成碩博士勞參率下降)等。買房人的錢—也就是台灣的財富—隨著這幢房子的虛構價值消失了。

因為我們的固有觀念寬容了這種把房子當成是「財富」的不正義。所以「居住正義」無法實現。

台北市長柯文哲10日上午,在市府親自主持北市居住正義2.0記者會。(台北市政府提供).JPG
筆者點出,我們總認為「房子無論如何都是有價值的」,而默許大幅高估房價,導致居住正義難以實現。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10日主持北市居住正義2.0記者會。(資料照,台北市政府提供)

為什麼台灣的財富正在消失?因為它只在囤積而沒有被運用。只要沒有被運用,財富就逃不過消失的命運。台灣的富人很多,豪宅處處、名車滿街跑。但是,富庶是另一種社會狀態,那跟富人的多寡和他們擁有多少財產沒有關係。我們只消看一看不協調的街道市容、通勤者的倦容及民眾消費時的計較和焦慮就能了解實況。

「居住正義」的宗旨是讓有需要的人有地方住,並讓多餘的空房釋出。但若我們仍把房子當成是「財富」、當作是用來投資保值或囤積的標的物,「居住正義」只會是一個神話。

*作者為德國波昂大學漢學哲學博士。現為獨立研究員,關注台灣及香港社會,尤其是社會運動及全球化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