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放一天颱風假減少450億GDP?別信,唬你的啦!

2016-10-04 06:30

? 人氣

台灣總是為颱風假糾結,怕造成GDP損失。圖為梅姬颱風造成新烏路中斷。(顏麟宇攝)

台灣總是為颱風假糾結,怕造成GDP損失。圖為梅姬颱風造成新烏路中斷。(顏麟宇攝)

放不放颱風假,已成為台灣最重大的國家大事,因為放一天,全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就減損了台幣450億!別相信,唬你的啦,沒那麼嚴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損失450億支撐生產力與競爭力派

台灣總是為著放不放颱風假糾結著,企業界固然為著給員工免費的颱風假而跳腳不已,地方首長也為著此問題傷透腦筋;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為宣佈放颱風假,但天氣卻風和日麗而說出「我是覺得慚愧,這種天氣放颱風假,對不起國家民族。」

這次明確該放不放、不該放卻放了的南部縣市,台南市長賴清德在臉書致歉文中也說:「如果未達停止上班上課標準,基於整個城市的生產力及競爭力,我們還是得請市民朋友正常上班上課,請大家諒解。」而這次颱風前台經院一席「放一天颱風假可能損失450億元的GDP」更是讓「生產力與競爭力派」得到支撐。

不過,這個「GDP損失450億元」其實並不正確,問題多多。數字來源是拿全年的GDP(以今年預估數字而言是台幣16.97兆)除以365天所得到的概略數字。

颱風假不是全民進入「龜息」狀態

但問題是颱風假即使放了,也不是所有生產消費活動全停止,全民進入「龜息」狀態。許多工廠生產線是不可能停機─石化廠、玻璃廠、水泥廠、晶圓廠、面板廠、鋼鐵廠....都不是高興愛停就停廠;正常假日固然要排班生產,颱風假來到一樣要有人上線生產─所差者大概只有老闆要給颱風天來上班的員工加班費,這也是企業界碰到颱風假總要哀嚎一番的原因。但這頂多是一種「所得移轉」,不會減損GDP。

此外,這種計算方式也忽略生產與消費行為的彈性與時間移轉因素。即使有颱風假、而且真是風雨交加,民眾的消費行為中,固然不可能出門看電影、百貨公司血拚,但吃喝等行為還是如常;而來源則是「提早消費」─颱風前賣場搶購、儲存戰備糧的民眾就是把颱風日的消費行為提早進行;如果放錯假,還可能刺激更多消費出來哩。

許多生產活動仍進行

即使是因颱風假當天無法進行的許多生產活動,其實在假期後還是要「回補」。送貨者原本在颱風當天要送的貨,不會因颱風假就從此消失,颱風之後還是要補送─可能在恢復上班當天拚老命送完,也可能分幾天消化送完;許多上班族原本颱風當天要作的工作,不會因颱風假就取消不見,而是延後進行補回;工廠要趕的訂單,即使因颱風假未進行,之後還是要趕工補上─該作的還是要作吧。當然,更別提知識工作比例更高、網路又發達後,即使颱風假不到辦公室,許多時候還是幹著辦公室的活了。

總和來看,許多生產活動其實在颱風假照常進行,部份則是在颱風後回補,民眾消費行為也會提前,真正因颱風假導致「消失的GDP」,坦白說,即使有也是比450億這個數字少得非常非常的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