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遠征軍退回中國,杜聿明部含冤野人山

2019-09-08 07:10

? 人氣

(圖/蔣中正肖像。來源:維基百科;想想論壇提供)
最初蔣介石是認為國軍若是退入印度,恐遭英國刁難,因此主張部隊退回中國。(維基百科;想想論壇提供)

第六,原本國軍是有計劃的退回中國,但經過幾次戰役的拖延,再加上史迪威提前離開,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最後杜聿明決定不與佔據密支那的日軍硬拚,他下令部隊轉由英多(Indaw),往北至公路的盡頭-一個克欽人居住的小鎮--曼西(Mansi)以北的莫的村--往北翻越野人山回到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面提過由於英國的阻擾,使得遠征軍平白浪費兩個多月的時間才抵達緬甸佈防,導致所有的戰略佈局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最糟的是由於史迪威沒有遵照蔣中正的指揮而提前讓遠征軍有次序的退回中國境內,再加上他擅自拋棄部隊,獨自逃往印度,因此讓中國遠征軍陷入被日軍合圍的險境當中。4月29日,臘戊失守結果導致遠征軍全線動搖,一直得不到確切命令的杜聿銘,眼見緬北許多重要城市如:5月1日緬北鐵路終點--曼德勒失守、南崁在5月2日失守、八莫(Bhamo)在5月3日失守、密支那(Myitkyina)在5月8日失守,日軍甚至還攻佔中國邊境城市--芒市與龍陵、騰越.......到1942年5月10日,杜聿銘決定不依羅卓英以及史迪威的建議(命令)--由經溫托(溫佐)向西往印度撤退。而是尊照蔣中正最初的規劃,將遠征軍由密支那方向撤至騰沖。不過杜在4月底就已經先讓戰車、騎兵、輜重、汽車部隊先行撤退,只留下少數運送車輛來擔任大部隊運輸任務。但失去緬北的密支那與滇緬公路後,這時在緬甸的遠征軍主力尚有第五軍直屬部隊約15,000人(4個團)、新編第22師約6,000餘人、第200師約7,000人、第96師約5,000餘人,以及第六十六軍的新編第38師7,000餘人--總兵力超過40,000人的杜聿明為了盡速脫離戰場,他下令部隊繞過密支那轉由英多(Indaw),往北至公路的盡頭--一個克欽人居住的小鎮曼西(Mansi,曼西在緬語中的意思是公路盡頭的意思)以北的莫的林--往北翻越野人山回到中國。他先下令第五軍將剩餘的大砲、汽車等所有重型裝備全部集中於此銷毀,另外也利用砍伐來的竹木和從汽車拆下的篷布搭蓋簡陋的野戰醫院,就地安置了各部隊送來的重傷患1,500多人。由於無力幫助這批傷兵,因此留下部分藥品及食物,並依萬國紅十字會公約,在院外懸掛白底紅十字旗,希望日軍能不殺害這些傷患。而還有行動能力的官兵每人只保留輕裝和5天份的口糧分成4路經胡康河谷撤回雲南境內。但不幸的事就在此時發生了,根據曾經參加遠征軍、也是遠征軍戰史專家--畢業於軍校第十六期的邱中岳將軍(1919~2009)在其著作《遠征》中記載:「這些傷兵為了不作降虜,因此於5月21日淩晨1時集體引火自焚,含恨而終!……傍晚,杜軍長警聞此訊--『不禁惻愴動懷難以自己,踉蹌步出帳外,面對西南莫的村方向,俯首肅立、默哀致敬,而後仰視蒼穹,朗朗而誓:光庭(杜聿明字),只要一息尚存,誓滅日寇,報此仇雪此恨,以慰諸烈士在天之靈!』」(註十)。不過最麻煩還在後面,由於此地為中、緬邊境之原始森林--胡康河谷(緬甸語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統稱為:野人山),部隊進入後不久,各師即失去掌握,只能由部隊指揮官自行指揮行進。但5月是緬甸傳統雨季,山路崎嶇難行,再加上整個野人山地區縱深超過300公里,杜聿銘在回憶錄中就說:「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煙稀少,給養困難」,且因沿途可行的道路多為敵人封鎖,因此「曲折迂迴,費時曠日」。使得數萬大軍在野人山內繞了1個多月。又飢又餓還必須提防日軍飛機與緬甸游擊隊的攻擊,造成第五軍大量傷亡,其中負責後衛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就是在撤退回國的途中,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封鎖線時遭日軍偷襲而身受重傷,不幸於5月26日在緬北的茅邦(維克欽人居住地)為國捐軀,年僅38歲。第200師於6月17日撤回雲南時,全師僅剩2,600多人(戰死約5,000餘人、餓死在野人山的有2,000多人)。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