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實體店還有前途嗎?美國老牌梅西百貨也撐不住了!

2016-08-28 06:30

? 人氣

網路銷售打破傳統實體公司的銷售方式,網路使得銷售通路擴展到全世界。

網路銷售打破傳統實體公司的銷售方式,網路使得銷售通路擴展到全世界。

2016年8月11日美國老牌梅西百貨公司宣布將關閉100家店面,佔現有650間店的15%。美國百貨公司,開開關關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梅西百貨早從1858年創建,已經158年了,是現存零售商第三老的商店。1924年它在紐約第7大道先驅廣場(Herald Square)開張時,號稱「世界最大商店」。此店至今還是紐約觀光客駐留懷舊之處,它的佈局、古老升降梯及狹窄電扶梯,每年仍然吸引2,000萬人的光臨,年收入達10億美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Macy’s Herald Square

梅西百貨在年初已經宣布關閉36間店面,半年多之後繼續關閉100家店。

1962年成立,現今全球最大的百貨店的沃爾瑪公司(Wal-Mart),2015年關閉了40家店面 ,2016年初宣布將再關閉269間店面。

百貨業者固定店面租金、店員薪水,無論有沒有生意,每天錢固定要撒出去。賣不出去的東西,如果打折賣不出去,需要騰出貨位給當季貨品,剩貨還要僱人搬走。如果銷售成績及獲利不理想,會讓實體百貨業者擔心,沒有特色的商店,會被更具競爭優勢的實體店或網路商店取代。

網路銷售蓬勃

網路普及前,非到店裡看實物不然不知道東西品質。郵購目錄多年來多半只能吸引人上門選購,電話叫貨後再請專人專送或併貨合送,運費所費不貲,送貨時間又久,郵購佔銷售比率向來很低,購物多半還是要親自去實體商場選購。

亞馬遜 Amazon1994年7月創立,早年訂貨超過99美元免運費,後來降到49美元,2002年降到25美元免運費。2005年,亞馬遜又推出一項會員服務,一年支付79美元,就可享免運費及兩日內送達服務。免運費及快速送貨方案一出,網購訂單立刻快速成長。紐約時報分析免運費是決定網購『買』的關鍵。上班、上學沒時間去商場,網上找找、參考一下別人意見,隨時可以下單,不受地點時間限制,便捷又省錢。

淘寶網2003年創立,今佔中國網購80%營業額,是阿里巴巴集團裡面的一個亮點。每年雙11購物節有上億人湧入,呈現購物狂歡。

現今80、90後,多半上網購物,去實體店只為看看貨品大小、質感,下單還在網路上。商品多半免運費,外州網購還不用付營業稅。

網路銷售越來越旺,他們不需要付店面租金,不需僱店員,不需要堆貨上架,實體店紛紛技窮應對。

主要線上購物網站

亞馬遜不僅在美國網購領先群雄,在印度、英國、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都有分公司,交易金額傲人。阿里巴巴積極入股印度網購Snapdeal公司,及印度在線支付公司Paytm。以Aliexpress.com切入歐洲市場,展開全球佈局。日本樂天網購成交金額可觀,2008年開始以臺灣為起點,拓展海外市場。

印度平均網購金額不多,但是人口多,亞馬遜及阿里巴巴集體都積極介入。

公司

英文

10億美元

總部

亞馬遜公司

Amazon

$107

Seattle, WA, USA

阿里巴巴集團(中)

Alibaba

$12.3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易貝 (Ebay)

eBay

$8.59

San Jose, CA, USA

樂天

Rakuten

$6.30

Tokyo, Japan

Groupon

Groupon

$3.10

Chicago, Illinois, USA

Flipkart

Flipkart

$1.50

Bengaluru, India

ASOS.com

ASOS.com

$1.40

London, UK

Snapdeal

Snapdeal

$1.40

New Delhi, India

網購成交金額逐年快速成長,美國網購公司以網路星期一,對抗實體店黑色星期五購物節,成效卓著。兩種購物方式不一定彼此競爭,都有刺激購買欲增加銷售的效果。隨著網購運費降低,網購銷售會取代不少實體店的銷售。

規模、產銷及儲運

筆者在多年前曾在美國一家連鎖店任職,該公司全美有上百家直營店。商品定價簡單:以購價加碼一倍當作售價。因為採購量大,進貨價格低,還能取得3個月貨到付款條件。進貨幾乎不必營運資金,東西買的好,3個月之內已經賣出。因此每個月開3、5間新店,擴大採購規模,錢就越賺越多。但是價格低不一定賣的出去,要吸引人潮,靠的是辦活動及經常更換店面裝潢、陳設。裝修團隊把甲店設計搬到乙店,裝潢互相更換可以調度很久,經常維持店面新鮮感,讓顧客有動機再度光臨,維持買氣。但經營中發現一個問題,批量採購來的商品,在運輸途中流失15%的貨品,當時庫存自動控制不發達,物流及倉儲是擴大規模經營的一項瓶頸。

百貨公司仗勢採購實力,增加店面降低採購成本,取得價格優勢,店鋪內自己堆積存貨,成就多年豐厚利潤。新進入者開店選地方,採購倉儲管理績效都非立竿見影;生產者找不到買家只能任憑大客戶宰殺。

當全球運輸及資訊發達之後,以全球為市場,倉儲物流可以交由外部管理。貿易商可以大量進貨,設立自己儲運、發貨中心。亞洲到美洲海運起運之後2-3週可以抵達,有些全球生產商預估訂貨量,預先出貨在購買地發貨,更加縮短出貨期間。這些外部經濟靠的是規模,不一定是單一廠商的訂貨量,而是整體訂貨量。

小規模流通也可以靠網購商,代訂商,代訂出貨物流公司完成。原先批發商與零售商的優勢差距漸漸減少。網路巨擘Amazon的採購規模及倉儲管理,因為考慮貨品寄運,比傳統百貨商更為先進有效率。

Amazon warehouse robots

實體商店前景

陷入困境的美國百貨公司還包括:西爾斯百貨(Sears)在2016年4月宣布將關閉68家Kmart和10家西爾斯店面,傑西潘尼百貨(J. C. Penney)在2014(30)、2015(40)及2016年(7)關閉多家店面;今年還有其它公司宣布關閉店面,如:Kohl’s(18+)、The Gap(84)、Aéropostale(84)、Finish Line(150)…。

美國諾德斯特龍百貨(Nordstrom)近年來銷售成績並不理想,卻反向操作;2015年在美國增加4間,加拿大增加2間分店,雖然今年要關閉聖地亞哥市中心賣場,卻在紐約曼哈頓繼續開新店。美國消費者整體採購能力沒有增加,諾德斯特龍必須從其它百貨商店或網購公司,爭取到客源來滿足自己擴張銷售能量。目前人口逐漸老化,隨退休人口增加,購買消費力會減少,它的經營策略令人費解。

美國最大的實體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連續幾年收入下降,曾在2012年與微軟結盟,進攻電子書閱讀器Nook和大學教科書市場,隨後金融時報集團母公司皮爾遜也加入投資它的電子閱讀器市場,目前期盼沃爾瑪公司能把它買下,解決經營困境。巴諾書店之前曾想跟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德斯集團 (Borders)合併未果,博德斯已於2011年7月破產倒閉。

營業狀況不錯的實體商店仍舊存在,繼續在擴充,包括: 颯拉(Zara西班牙服裝,宣稱只需兩周就可以設計開發出新款產品並擺上貨架),H&M(瑞典Hennes & Mauritz AB, 以價廉產品聞名),賣中高檔次優惠價的MarshallsT.J. Maxx,及廉價雜貨商(一美元店)Dollar General大創(Daiso)…等商家。

其它量販店如:好市多(Costco)、宜家家居(瑞典Ikea)、家得寶(Home Depot,類似台灣特力屋—源自英國B&Q)經營都不錯。

颯拉、H&M、大創在、好市多、宜家在台灣都有分店,營業狀況頗佳。

廉價雜貨店(variety store)包括台灣的39元、49、100元店,日本的100圓店(大創、賽瑞亞 SERIA)、大陸的2元、8元、10元店,及歐洲一歐元店(One Euro)店也都經營很好。

日本及台灣的便利商店除販售食品及日用商品之外,代收帳款及代收貨物的服務,業務及盈利發展仍舊看好。

有些類型的實體商店會漸失競爭力(如綜合性百貨公司),有些類型的實體商店(如特殊商品、量販店、折扣店),依然繼續成長壯大。總結來說,無論實體或網路商店,能提供消費者選擇性多,價錢便宜,消費便利,品質好的商店,會隨消費資訊流通及口碑獲得更多訂單而成長。

科技指標公司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2014年開始,仿效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以30間公司股價平均價格作為綜合指標),選出30種科技前緣公司作為代表性成長企業,稱作Tech 30,作為與傳統實體販售公司的對比指標。CNN每天公佈起初以$1,000美元投資各公司的股票,在當天各公司的股價。例如在2015年1月2日用$1,000美元去買30家科技公司當天的股票,2016年8月12日,這30家股票的總值會是為$37,015美元,比當初的投資額$30,000美元多了23.4%,圓圈大小顯示每家公司的收益率。

圓圈大小顯示每家公司的收益率。(作者提供)
圓圈大小顯示每家公司的收益率。(作者提供)

30家選出的科技公司如下表:

公司名

創建年份

英文

股票代碼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1911年

IBM

IBM 

惠普

1939年

Hewlett Packard

HPE 

英特爾

1968年

Intel

INTC 

SAP (德)

1972年

SAP

SAP 

微軟

1975年

Microsoft

MSFT 

蘋果公司

1976年

Apple

AAPL 

甲骨文

1977年

Oracle

ORCL 

藝電

1982年

Electronic Arts

EA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1983年

AT&T

威訊

1983年

Verizon Communications

VZ 

黑莓公司(加)

1984年

BlackBerry

BBRY 

思科系統

1984年

Cisco

CSCO 

高通

1985年

QUALCOMM

QCOM 

安謀控股(英)

1990年

ARM Holdings

ARMH 

輝達

1993年

NVIDIA

NVDA 

亞馬遜公司

1994年

Amazon

AMZN 

雅虎

1994年

Yahoo!

YHOO 

Netflix(網飛)

1997年

Netflix

NFLX 

Priceline

1997年

Priceline

PCLN 

穀歌

1998年

Google

GOOG 

PayPal (線上支付平臺)

1998年

Paypal

PYPL 

阿里巴巴集團(中)

1999年

Alibaba

BABA 

企業雲計算公司

1999年

salesforce.com, inc.

CRM 

百度(中)

2000年

Baidu

BIDU 

GoPro公司

2002年

GoPro Inc.

GPRO 

領英

2003年

LinkedIn

LNKD 

臉書

2004年

Facebook

FB 

拓派網路

2005年

Palo Alto Networks

PANW 

推特

2006年

Twitter

TWTR 

動視暴雪

2008年

Activision Blizzard

ATVI 

2016年8月12日股票收益最佳為輝達(NVDA),獲益204.3%,$1,000美元股票現值$3,043美元。

2016年8月12日股票收益最佳為輝達(NVDA),獲益204.3%,$1,000美元股票現值$3,043美元。(作者提供)
圓圈大小顯示每家公司的收益率。(作者提供)

目前Tech 30名單與2014年最初名單已有不同,易貝 (Ebay)、新浪、賽門鐵克已經被PayPal 、拓派網路、GoPro公司取代。取代的GoPro公司股票一年多股票跌了75.6%,$1,000美元股票只值$265美元,名單內公司股票不保證只賺不賠。

易貝 (Ebay)

1995年

Ebay

Ebay 

新浪

1998年

Sina

SINA 

賽門鐵克

1982年

Symantec 

SYMC

 

取代的GoPro公司股票一年多股票跌了75.6%,$1,000美元股票只值$265美元,名單內公司股票不保證只賺不賠。(作者提供)
圓圈大小顯示每家公司的收益率。(作者提供)

Tech 30純粹是紙上遊戲,當初選股涵蓋科技巨人:Amazon (AMZN), Apple (AAPL), Cisco (CSCO), Facebook (FB), Google (GOOG) 及Microsoft (MSFT),中國代表:Baidu (BIDU)、Sina (SINA),歐洲代表:SAP (SAP) 、ARM Holdings (ARMH),電玩Activision Blizzard (ATVI) 、Electronic Arts (EA),防毒軟體Symantec (SYMC)和旅遊撮合公司Priceline (PCLN)…等30間公司。沒有包含Samsung、MasterCard (MA), Western Union (WU) 及Accenture (ACN) 顧問公司…等知名企業。

經營預測

網路銷售打破傳統實體公司的銷售方式,網路使得銷售通路擴展到全世界。強中出現更強者之後,會令次強高手失色。

美國游泳高手瑞安·洛捷迪(Ryan Lochte)默默無聞,而麥可·費爾普斯(Michael Phelps)以23面奧運金牌聞名全球。洛捷迪說:『如果沒有費爾普斯,他就取代費爾普斯成為今天全球最知名的泳將。』如果費爾普斯不存在,他就可以得到12面奧運獎牌,包括10面金牌。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CNN精挑30家公司,想用科技前緣公司股票指數,作為高成長公司的領導指標。一年之後修正了三家(10%),可見挑選代表性公司不易。網路資訊使得後浪快速推到前浪,維持領先及成長更為詭譎。

2001年管理學者吉姆·柯林斯(James Collins)出版一本暢銷書Good to Great(從優秀到卓越),熱賣400萬本。他在書中精挑11家卓越公司及同業中11家優秀公司,15年過去,無論22家優秀或卓越公司,除了沃爾格林、富國銀行還勉強保持知名度,其它公司都不再見風采,甚至A&P已經破產。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優秀或卓越以全球為基礎,網路世界把競爭從身旁相對競爭者,帶向全球絕對競爭者。成長或發展,不是看企業本身,還需面對全球其它公司的挑戰。

台灣有些人覺得企業賺錢,他們也要分享。公平分配合理也必要,但是需要在公司存活、有發展的前提之下提出,而不是勢強而驕。光提出分享成果沒有提高公司競爭力,會被其它企業超越後衰退、破產、關閉。

消費者要的很明確,種類多、適合度高、品質優良價格便宜。那些公司先達到此需求,就有機會發展、成長;只要分享成果卻忽略競爭力,一旦被別人超越不改,長久之後大家只能吃殘羹剩飯了。

*作者為管理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