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與吸毒:《社會不平等》選摘(3)

2019-08-05 05:10

? 人氣

本書指出,由於社會關係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難怪信任程度較低、群體生活較貧乏的社會,心理健康狀態也會比較糟糕。。(資料照,取自theaddictionadvisor)

本書指出,由於社會關係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難怪信任程度較低、群體生活較貧乏的社會,心理健康狀態也會比較糟糕。。(資料照,取自theaddictionadvisor)

「在一個極端病態的社會裡適應良好,不代表健康。」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在英國,估計有一百萬兒童罹患精神疾病──每十名五歲到十六歲的孩童當中就有一個;這表示在任何一所擁有上千名學生的中學,就會有五十名重度憂鬱症患者、一百人精神痛苦、十到二十人罹患強迫症,以及大約五到十個有飲食障礙的女孩。這些數據,是以兒童學會(Children’s Society)委託獨立機構製做的二○○八年「美好童年調查」(Good Childhood Inquiry)報告為依據。調查數千名兒童後,他們斷定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上升趨勢,超過四分之一兒童經常感到沮喪,絕大多數是因為家庭破裂或同儕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美國,六%的兒童被診斷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種行為異常症候群,主要徵狀包括注意力嚴重不集中、衝動,以及動個不停。在一項全國大調查中,有將近一成的三到十七歲兒童「在情緒、專注力、行為或與他人相處等領域」,出現中度或重度障礙。

那麼,這兩個社會的成人表現如何?英國的二○○○年全國大調查顯示,二十三%的成人有精神官能症、精神失常,或者酒精或藥物成癮的問題;四%的成人罹患了不只一種疾病。二○○五年,僅僅英格蘭地區的醫生,就開出兩千九百萬張抗憂鬱藥物處方箋,讓國民醫療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付出超過四億英鎊的花費。在美國,每四名成年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內曾罹患精神疾病,其中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病情嚴重,這些人的一生,將有超過半數時間受精神疾病所苦。二○○三年,美國花在精神疾病治療的費用,高達一千億美元。

「大家的腦波都在同一頻道上。每個人都在服用抗憂鬱劑!」

調查結果顯示在富裕國家中,所得差距與受訪前十二個月內曾罹患精神疾病的成人比率之間存在關聯性。兩者關係緊密:在比較不平等的國家,精神病患占總人口的比率高出許多。這樣的緊密關係不可能基於偶然,事實上,各個國家幾乎排成一條完美的直線,只有義大利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在其所得差距水準下,該國的精神病盛行率遠低於預期。

20190726-《社會不平等》內文附圖-圖5.1.jpg(時報出版提供)
[圖5.1]在越不平等的國家,罹患精神疾病的人越多(時報出版提供)

正如我們前一章看到的社會互信程度,各國的精神病患比率也呈現很大的落差(從八%到二十六%)。過去一年內曾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在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西班牙,每十人只有少於一人;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的比率,則是每五人超過一人;至於美國,正如我們之前所述,每四人就有超過一人。整體而言,各國精神疾病盛行率的落差,似乎是所得差距落差的三倍有餘。

針對我們從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取得資料的九個國家,我們還可以對精神疾病進行細分,特別是焦慮症、情緒障礙、衝動控制障礙、成癮症,以及一系列嚴重的精神疾病。焦慮症、衝動控制障礙和重症疾病跟所得差距強烈相關;情緒障礙與所得差距的關聯性較弱。我們在第三章說過,近幾十年來,已開發國家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在我們遴選的國家中,焦慮症是精神疾病中最龐大的子群。事實上,焦慮症占全體精神疾病的比率,在比較不平等的國家顯著較高。

緊緊抓住階梯不放

那麼,為什麼在越不平等的地方,民眾越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心理學家兼記者奧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以傳染病打比方,說明其中的連結。照詹姆斯的說法,「物欲症」病毒是「讓我們更容易受情緒困擾所苦的一套價值觀」,比較常見於富裕社會。它高度重視賺錢、累積財產、講面子,並且渴望出名。這類價值觀讓我們承擔更高的憂鬱、焦慮、濫用藥物和人格異常的風險,並且跟我們在第三章討論的內容密切相關。哲學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他探討這項主題的新作中,形容「身分焦慮」是一種「極度有害健康的憂慮,足以毀掉我們的大半輩子」。如果我們無法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我們將「淪落到以怨恨看待成功,並且自慚形穢的境地」。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觀察到同一現象,他稱之為「奢侈病」(luxury fever)。隨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最頂層的超級富豪越來越揮霍無度,人們對奢侈品的渴望順著所得階級層層而下,其餘大眾苦苦追趕,設法不落人後。廣告業者玩弄我們這種心態,慫恿我們不滿於現狀,鼓勵人們互相比較、彼此嫉妒。另一位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形容我們「賺錢成癮」──錢賺得越多,我們越覺得不足,並且投入越多時間追求物質財富,犧牲了家庭生活、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由於社會關係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難怪信任程度較低、群體生活較貧乏的社會,心理健康狀態也會比較糟糕。

貧富不均與吸毒

低落的社會地位會讓絕大多數人感到痛苦,由此看來,古柯鹼、大麻和海洛因等非法毒品的使用在比較不平等的社會比較普及,也就不足為怪。

20190726-《社會不平等》內文附圖-圖5.3.jpg(時報出版提供)
[圖5.3]在越不平等的國家,濫用毒品的現象越常見(時報出版提供)

在國際上,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定期發布〈全球毒品報告〉(World Drug Report),涵蓋了鴉片類(例如海洛因)、古柯鹼、大麻、搖頭丸和安非他命等毒品各自的用量數據。我們將這些數據合併成單一指數,賦予每一種藥物類別相同比重,以免結果遭特定類別的毒品左右。我們在圖5.3運用這項指數,顯示在比較不平等的國家,毒品的使用明顯較為氾濫。

在美國,比較不平等的州,同樣出現非法藥物的使用與吸毒過量致死的比率較高的傾向。

猴子實驗

社會地位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反映在大腦的化學變化。在眾多化學物質中,血清素與多巴胺對情緒的控管最為重要:目前已知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濃度低下,跟人類的憂鬱和其他精神障礙有關。雖然將動物研究推論到人體時,我們必須格外謹慎,但動物研究確實證實低社會地位會影響腦中各種化學物質的濃度,以及動物對大腦化學物質的反應。

在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項巧妙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二十隻獼猴分別關起來,各自在籠子裡待一段時間。他們接著將猴子每四隻一組關在一起,觀察每個猴群建立的社會階級,驗明哪些猴子地位強勢、哪些是弱勢。他們在猴子進入群體之前與之後分別進行腦部掃描。然後,他們教猴子按壓操作桿以吸食古柯鹼──牠們可以隨心所欲吸多或吸少。

實驗結果十分驚人。搶得支配地位的猴子,腦部的多巴胺活動比牠們取得優勢之前高,而進入群體後居於劣勢的猴子,腦部的化學物質沒有變化。強勢猴子的古柯鹼用量比弱勢猴子少得多。在本質上,弱勢猴子靠藥物來麻痺低社會地位造成的傷害。這類的獼猴實驗證據,讓我們得以更合理地推論貧富不均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在本章開頭,我們提到英國與美國開出大量有關情緒改善藥物的處方箋。若再加上以非法藥物麻痺自己的吸毒者,可見貧富不均,已引發非常大規模的社會痛苦。

20190726-《社會不平等》立體書封.jpg (時報出版提供)
《社會不平等》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與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前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後者則為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