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萬華:《臺北歷史.空間.建築》選摘(2)

2019-07-19 05:10

? 人氣

廣州街上過去有長壽號茶桌仔店,騎樓也是當地居民聚會飲茶的空間。還有經營米店的宋協興商號,以及提供泡澡的鳳翔浴室。此外,據說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在戊戌政變失敗後到此避難半年,居住在今天的廣州街一二三號,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的記者,發表了五十多篇批判清廷與對臺灣觀感的文章。而昆明街與廣州街轉角處的建築,曾經是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呂阿昌所開設的「懷安醫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康定路一七三巷內過去有旅館──日祥旅社、「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道壇──威靈壇、裝訂廠──「臺陽製本所」等。這一小段巷道呈現出清代街道的尺度和空間特色,同時有些街屋內部仍然保存部分清代的建築樣貌,可以看出當時的建材和構造。而建築外觀則多呈現日治時期新作的立面或門面,各街屋分別歷經過各種不同的使用功能,訴說著不同時期的街區角色和故事。

20171006-台北市廣州街剝皮寮街區即景。(陳明仁攝)
20171006-台北市廣州街剝皮寮街區即景。(陳明仁攝)

日治時期的街屋

日治時期,傳統船頭行被新起的「會社」所逐漸取代,帆船也逐漸被汽船所代替。然而萬華仍因原有的地利優勢,以及新設的鐵路車站,繼續成為傳統商品的集散地。此時的產業類型包括金銀紙、中藥、稻米、蔬果、糕餅等,以及因應而來的服務業,例如飲食料理店、公共浴室、旅館等。染房則因日本人引進新式的染布技術和設立大型工廠,臺灣傳統染房只能小規模經營,數量漸漸減少,到昭和年間就只剩一間傳統染房登錄在官方紀錄上。原有的木材行則由原來南側的料館街,移至北側沿岸的三號碼頭周邊。

今日雖然仍保持當時既有的道路,但因為道路拓寬的關係,街道景觀已經改變了很多,目前在今天的貴陽街──原來的第一街,也就是從大溪口街、歡慈市街、直興街延伸到草店尾街之區域,尚保存一些外觀為磚造的立面,且有些建物的內部仍維持清代街屋構造。老明玉香號位於貴陽街二段一四九─一五五號,目前仍繼續經營傳統香燭業,外觀上使用日治大正時期最常用的紅磚,與對面曾為聚樂遊料理亭的紅磚街屋相互輝映。

位於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口處的朝北醫院,興建於一九三○年代,曾是萬華最著名的醫院之一,與延平北路的仁安醫院並稱「北仁安南朝北」,創辦人李朝北為日治時期的名醫。由目前仍然留存在建築轉角立面的洗石子泥塑裝飾與仿愛奧尼克式柱頭的裝飾柱,可以想見當年華麗的建築外觀。

日治時期新開闢的街道內江街和廣州街,現在也留有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街道的特色。內江街與康定路口的連續型街屋,原來是江日益木材行,亦有精美裝飾的立面,平面呈完整的L型,街屋進深較淺,用以在內側留出空地堆放木材,還曾設有浸泡木材用的水池。廣州街除了剝皮寮側的街屋外,對面也留有日治時期現代主義風格的街屋,雖然被招牌擋住,仔細看仍然可以看出過去精心的設計。

*作者王惠君,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等。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左岸文化)

(左岸L)臺北歷史.空間.建築_平面書封.jpg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平面書封。(左岸文化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