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觀點:陳水扁兩岸政策對蔡政府的啟示─遺產與負債

2016-08-02 07:00

? 人氣

民進黨二度執政,但蔡政府的兩岸政策遠不及扁政府時期來得積極創新。(圖為蔡總統出席法扶基金會活動,總統府)

民進黨二度執政,但蔡政府的兩岸政策遠不及扁政府時期來得積極創新。(圖為蔡總統出席法扶基金會活動,總統府)

台灣政黨輪替後,執政的蔡英文政府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及認同其核心意涵,520後兩岸關係已呈現「斷崖式滑坡」,民共政黨因政治互信不足,致兩岸關係危險等級上升,頻臨破裂隨時可能爆發危機。兩岸關係進入更加「對立、對抗、競爭」新時期,兩岸現狀維持及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從「冷和平」加速滑向「新對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前大陸方面涉台學者一般評估認為,蔡英文總統執政時期的兩岸關係總體情況,將會是「好,好不過馬英九時期;壞,壞不過陳水扁時期」;然最近評估卻有可能轉向「壞,壞過陳水扁時期」。這種評估依據主要是模糊化兩岸政策論述、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教育部及文化部部長任命具獨派色彩人士、廢除歷史課綱微調、造訪巴拿馬簽字稱謂「台灣總統」、雄3飛彈誤射事件、陸配身分證取得仍維持六年期限、東海議題與南海仲裁案是否與陸方相向、冷處理維持現狀入黨綱案。

尤其,蔡英文總統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以「中國」替代稱呼「大陸」、表達限期內接受九二共識可能性不大說法。這些非善意事件的積累疊加效應,一再被陸方學者及媒體解讀為民進黨已給出一份「仍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拒絕補考完成答卷」,甚至「隨時可能撕毀的答卷」,已經明確拒絕「九二共識」之說法。

這種解讀將強化陸方這樣認知:蔡英文政府不僅正再加強運用中華民國追求法理台獨;同時積極進行柔性台獨、文化台獨、教育台獨及歷史台獨,民進黨提出穩定和平兩岸關係及尊重台灣民主與普遍民意,其終極目的是試圖「和平台獨」、「民主台獨」,這種隱性台獨比顯性台獨更具欺騙性及危險性。

無獨有偶,這也將會同時激化大陸民族主義揚升及誘導刺激民意產生非和平處理兩岸問題想法,認為兩岸和平發展與統一願景既然已經無望,乾脆孤擲一注傾向運用「武統」方式,強化運用反《分裂國家法》以「非和平方式」處理兩岸問題的合法性。兩岸當局認知分歧、同理心不夠、政治善意不足,這種惡性循環發展將使兩岸陷入衝突的歷史路徑依賴,雙方皆可能掉入民進黨首次執政八年那樣喪失「歷史機會之窗」。

目前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實施,已對扁執政時期大陸政策進行反思及擷取經驗,並以相同標準檢視蔡英文政府。當我們重新再衡估2000-2008年扁執政兩岸政策的政治遺產與負債時,假設當時大陸當局拋出善意的橄欖枝,扁總統也沒有拋出「一邊一國論」,兩岸關係還會循衝突對抗路徑持續惡化嗎?還是在共同建構「未來一個中國」、「兩岸政治統合論」上奠立和平發展的根基呢?

歷史殷鑑不遠,無法重新試驗,只能從中攫取經驗啟示,避免重蹈覆轍。搜尋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有利於兩岸和平及規避衝突的創新開放性思維,避免一再試錯。平實言之,2000-2002年扁政府執政初期兩岸政策有其政治遺產,甚至超越今日蔡英文政府兩岸政策論述。例如提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原本「一個中國」不是問題、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處理對岸「一個中國」問題,兩岸共同協商「一個中國議題」、共同架構「未來一個中國」、拋出「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及釋出統一是不可排除選項之論述。

陳水扁呂秀蓮二千年就職,當時即有立委提出交接法制化。(總統府官網)
前總統陳水扁初執政時的兩岸政策遠比此刻的蔡政府更積極創新。(總統府官網)

2008年民進黨失去政權後,幾乎鮮少再論及上述提法,蔡式兩岸論述不如扁執政初期那樣積極創新與寬鬆開放。蔡總統兩岸論述,包括維持兩岸現狀;根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陳、蔡兩岸政策論述相較,以憲法應對一中、政治統合論、未來一中 說法,應更具進步性及整合性。

同時,扁總統曾表達不少開放性與創新性思維:首先,以負面表列方式重申「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在其任期內信守「不宣佈獨立、不改國號、兩國論不入憲、不進行統獨公投、不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等「四不一沒有」政策。其次,就職演說詞曾七次提到中華民國,用「大陸」一詞取代「中國」,強調「海峽兩岸人民源自相同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認同兩岸人民皆屬「中華民族」。

再者,以「兩岸關係」代替「兩個華人國家」的傳統說法,兩岸關係一詞相當中性,隱含模糊一國、而非國與國關係。現今看來,這些開放性論述仍有足資借鏡之處,蔡總統論述沒有超越「四不一沒有」政策、沒有表達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只有在「兩國論」不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以「大陸」取代「中國」稱呼、以「兩岸關係」一詞取代「中台關係」,這些論述與扁政府政策論述相近雷同。

然而,無庸置疑的,2002-2008念扁執政中後期卻紛紛提出衝突性兩岸政策論述,此為政策負債。2002年7月就任黨主席演說中,曾呼籲大陸當局為兩岸關係開展跨出歷史步伐,但此時大陸卻與諾魯建交,這被扁總統兼任黨主席視為一項極為不友善「禮物」,導致扁日後極力推動公投制新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及正常化國家運動,並刻意拋出「一邊一國論」,以報復大陸的外交打壓。

伴隨扁政府一再執政失利,陷入貪腐無能治理危機,導致人民對政府信任與滿意度下滑至谷底,2007年民進黨反而通過比《公投台獨黨綱》更為激進《正常國家決議文》。這決議文抨擊大陸當局,試圖以「一個中國原則」、「反分裂國家法」,單方片面要改變兩岸現狀。至此,「新中間路線」已改弦易轍,由建立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的「統合論」,擺盪至追求法理獨立的「一邊一國論」,陷入「進一步、退兩步」政策困境。

總結而論,扁總統執政初期揭櫫「新中間路線」,拋棄台獨運動;但中後期卻採行「盲動躁進」激進法理獨立路線,致兩岸關係發展急轉直下頻臨冰點。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彼此應有責任共同維護。就此而論,民進黨除應積極尋求建構與「九二共識」等量齊觀的「兩岸共識」外;若能將維持現狀入黨綱也符合黨政兩岸政策同步相向需要,以解兩岸無「九二共識」致關係倒退之危。

然甫剛召開的民進黨全代會,黨內激進派卻提撤廢中華民國案,違反蔡英文總統所提維持兩岸現狀、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及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之政治承諾,偏離中間路線反徒增台灣普遍民眾及大陸方面中疑慮,難去除追求法理獨立標籤及引發大陸當局疑慮、敵意。民進黨或可藉由通過維持現狀黨綱,回應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現行憲政體制說,避免兩岸在民族主義、主體意識與民意表達之衝突。

試問若連蔡總統在選前選後所奉行的維持兩岸現狀這一中間路線,都無法在民進黨黨綱中加以確立 ,那又如何讓普遍台灣民意願意相信,蔡總統會「說到做到」信守維持現狀的政治承諾呢?民進黨政府應注意政府層面與政黨層面兩岸政策的同步相向 ,而非是呈現黨政分離對立矛盾的政策論述與目標。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兼學生事務長。研究領域跨及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主要集中於中國民營企業家政治參與、政商關係、土地財政與地方治理、基層選舉與治理,及全球化與兩岸政經關係、民進黨台獨論述與兩岸政策轉型。研究著作共發表40餘篇論文,媒體評論近百篇;同時編撰一個中國論述及台灣主權論述叢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