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KPI調查第5年 想學Google訂指標 衛福部登榜首,勞動部、財政部吊車尾

2019-06-03 08:30

? 人氣

相較過去各部會為求達標而「務虛」,設計了容易敷衍的例行小事當作「關鍵績效」,如今,因務實、與國際比較而做出調整,雖然下修目標,卻值得肯定。畢竟,人民監督政府的目的並非為了嘲笑,而是要讓公務體系能真正進步,有效滿足民眾實際的需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旭正認為,這種年中彈性調整的做法,確實讓各部會更重視KPI,「不會像以前,只是把KPI當成各單位業務的『彙整』就送過來。」

商周在歷次的追蹤報導都指出,各部會KPI訂不好的最大問題,在於首長們對這個管理工具欠缺概念、不夠重視,無法由上而下讓施政目標能被有效衡量、落實。

各部會KPI訂不好,最大問題在於首長們對這個管理工具欠缺概念、不夠重視,無法由上而下讓施政目標能被有效衡量、落實。

從只訂產量,到以被民眾記得為準

今年,有部長開始帶團隊重新思考KPI意義,由上而下設目標,再讓團隊由下而上發想、討論。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

例如科技部的「破壞性創新研究成果」KPI,達成指標是要被5個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登載,或國內外大獎等肯定。「這次的衡量目標是客觀、可具體呈現的,不像以往列一堆input(投入型,只要投入資源就算績效)的指標,」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研究員徐慶柏說。

「就是以終為始,KPI只是檢核過程的工具,不要把KPI當目標,」科技部長陳良基說。他坦言,轉任科技部長第一年時沒有注意,去年認真檢視部內KPI後,連他也搖頭「這樣訂真的不行!」例如,過去只訂出每年要產生多少篇論文,「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於是,他在去年召集部內相關單位開會,提出政府資助科學研究的目標是「1年間要有幾件被民眾記得的亮點政策成果,讓科研與社會連結」,經團隊成員提意見、討論,訂出前述與國際連結的KPI。

陳良基對目前KPI制度運用的最大感觸是,有些部會的觀念仍停留在「研考會時代」,即照一套制式標準,按表操課。「但科技部的任務就是要探索、創新,」因此他也向其他部會建議新做法,一個計畫或政策須設定2種目標,一是「達標」,二是「高標」,前者為底線,讓同仁不會因為沒達到高標被罰,後者鼓勵向上挑戰,達不到甚至仍給額外獎勵。

從單一項目看達標,到納入多元標準

第三個發現是,有部會開始懂得在同一政策目標下,納入多元的KPI衡量標準,也就是將達標的主要方法都列入考核,而非只抓出一項做法來交差。

例如,經濟部在解決「缺地」的考核項目中,改變過去只看「新增用地」,今年增設「媒合用地」指標。淡大產經系教授蔡明芳分析,過去經濟部只管供給、不看媒合,今年改從需求端思考,納入協助業者取得工廠用地的面積為指標,將更能看出新增用地的成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