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觀點:總統初選全民調,是目的還是手段?

2019-05-24 06:40

? 人氣

民進黨初選是否納入手機民調,黨內有兩方意見。圖為中執會討論總統初選日程及民調直播。圖為記者室直播畫面。(盧逸峰攝)

民進黨初選是否納入手機民調,黨內有兩方意見。圖為中執會討論總統初選日程及民調直播。圖為記者室直播畫面。(盧逸峰攝)

最近國、民兩黨為黨內總統提名問題傷透腦筋,如何透過初選全民調產生「最強的」候選人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其中,「手機是否納入民調」引起一番爭論。國民黨中央已決定手機不納入民調,至於民進黨內部蔡、賴兩派經協調後則同意納入,但其所占比例尚未達成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國民黨今年選擇跟進後,臺灣的兩大政黨都排除了黨員投票,僅以全民調來決定黨內總統候選人,此舉恐怕是獨步全球,姑且不論外界質疑民調勝出而獲提名者的立場是否與黨一致,以及這是否也進一步反映出臺灣政黨式微的趨勢。假定大多數臺灣民眾認為黨意不應該凌駕民意,那麼全民調的結果的確是政黨尋求勝選的重要依據,但民調怎麼做卻大有學問。

民調說到底就是統計學。簡言之,做民調的目的就是理論上希望能從臺灣所有合格選民(母體)之中隨機抽樣出具有代表性的選民(通常有效樣本或成功受訪者數在1,000位上下),即他們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地等能大致符合全臺灣的選民結構,然後再從樣本選民對問卷的答覆來推估全體選民的意見。就此以觀,抽樣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將決定民調結果的準確與否。

20190522-民進黨中執會,會後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受訪。(盧逸峰攝)
手機民調對行政院長賴清德相對不利。(盧逸峰攝)

目前已有部分臺灣主流媒體或研究機構開始嘗試納入手機民調,無非就是為了要訪問那些透過家用電話不易找到的年輕選民,原因容我不再贅述。我想大家最近應該也會常聽到媒體或坊間有人說,手機民調可以找到「比較多」的年輕人—但更精確的應該是說,在臺灣手機人口普及率破百的情況下(即人手超過一機),手機民調似乎可以找到所有年齡層的合格選民來訪問,其中受訪年輕人的比例會更接近臺灣的人口結構,但絕非大幅超出之。

故任何政黨欲透過全民調產生「最強的」候選人並贏得總統大選,勢必取決於黨內初選民調的勝負能否真實反映全體選民的偏好。換言之,或許缺少代表性的樣本選民之見,仍可成為政黨決定提名的依據,卻難保勝出者肯定是真正「最強的」人。譬如臺北市長柯文哲一向獲得多數年輕選民的青睞,所以並不難看出,他在最近總統大選民調中支持度的高低其實會與該次調查是否納入手機有關。

20190523-台北市長柯文哲於今(23)日啟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4日的訪日行程,日本駐台大使沼田幹夫驚喜現身送機,顯示了日方對柯文哲此行的重視程度。(取自台北市府網站)
國民黨初選不納入手機民調,風險是可能低估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支持度。
(取自台北市府網站)

當國民黨選擇在「(對手)對比式」初選民調中不納入手機的情況下,其結果很有可能會低估柯P以及連帶錯估兩黨各個擬參選人在大選中的實力;至於民進黨賴清德一派主張僅納入低比例的手機民調也會有類似的問題發生。雖然僅計算家用電話所造成「樣本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可以事後經由加權來處理,但也因此可能會冒較大統計數據失真的風險。試想,本欲電訪十位20到29歲男性選民,結果有效樣本中僅有一位符合資格。但為了要讓樣本數能反映人口結構比例,就只好把這位年輕男性選民的答案乘上十倍計算,這樣的民調結果豈能不引發爭議嗎?

今日臺灣兩大政黨使用全民調來取代黨內總統初選是否恰當,我個人認為是值得商榷的,但這也是後話了。不可諱言,民調有其侷限性,很難做到能百分之百反映民眾的態度。不過,兩黨既已定調採初選全民調,接下來就應該是設法讓統計結果盡可能貼近事實,進而能推出「最強的」候選人。而非因人設事,為了誰贏或要卡誰而選擇較差的方法來做民調。否則能贏了初選,到頭來卻輸了大選,這有何意義呢?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學博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