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遺址》蘇花改工程旁 先民驚現最早的「台商」

2016-05-29 09:00

? 人氣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墓葬.幾何紋金箔(陳明仁攝)
漢本先民採用墓葬,考古團隊挖掘出幾何紋金箔。(陳明仁攝)

第三個史前文化層年代尚未測定,依埋藏狀態當為距今2400-2000年之間的文化層,其具體內涵因發掘尚未完成, 第二、第三文化層為目前未見於台灣各區域的史前文化層,對於理解金屬器時代文化的來源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台灣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墓葬的石板.(陳明仁攝)
漢本遺址對於理解金屬器時代文化的來源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台灣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圖為墓葬用的石板。(陳明仁攝)

台灣先民史前文化進展及活動的拼圖,仍待居住這塊土地的後人,利用出土的文物研究推敲重組,以期再現當時景況,並把散居台灣各地區的遺址作連結,將可形塑出更完整的台灣史前史。

漢本遺址廣闊 卻被壓在工程之下

漢本遺址的範圍,確認的範圖南北長約450公尺、東西寛約175公尺,因遺跡持續發掘範圍外四周延伸,整個漢本遺址聚,可能長約650公尺,寛約265尺,可說是區域寬廣、文物豐富、多元而完整,如今因蘇花改工程,不只是高架橋的橋墩而已,因作業需要所建置的機房、油水分離池、沉砂池等附屬設施,不管是臨時性或永久性的設施,對挖掘真相及這些會說故事的史前證物,都是永久性的破壞!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在高架橋樑落墩處.檔土鋼構牆中搶救.挖掘.並克難式搭棚防雨侵壞.(陳明仁攝)
考古團隊在漢本遺址處的搶救十分刻苦,就在高架橋樑落墩處、檔土鋼構牆中挖掘,只能克難式的搭棚防雨侵壞。(陳明仁攝)

從出土文物的類型及特色分析,漢本遺址的先民與北部十三行遺址族群及花蓮海岸崇德遺址都有所關聯,是怎樣程度的牽連? 漢本先民為何一再面對土石流?最後他們去了哪裡?他們的後代又是誰?他們如何利用黑潮「藍色公路」對外貿易?他們的社會組織、經濟活動、政治體制是如何?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深入、細緻、完整的發掘,從而對台灣史前時代北部、東部及東亞的交通網絡與互動及文化輪廓,重組一窺先民生活樣貌。

蘇工改工期 帶給考古團隊壓力

蘇花改工程預定2018年通車,負責工程的公路總局有不堪工程延宕、變更設計增加經費的壓力,花蓮縣鄉親們殷殷期盼數十年,期待早日能有條安全快速回家的路,這些都帶給漢本遺址考古團隊重大的時間壓力。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蘇花公路行車現況.(陳明仁攝)
花蓮縣鄉親們殷殷期盼數十年,期待早日能有條安全快速回家的路,這也帶給漢本考古巨大的時間壓力。(陳明仁攝)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目前仍未給漢本遺址「文化資產」身份,連縣定遺址都不是。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只有「暫訂古蹟」的條文,沒有所謂的「暫訂遺址」,換言之,漢本遺址沒有護身符。如今政府機關努力跑公文流程,卻也緩不濟急,工程單位雖然另招標增加團隊來開挖,但遺址文物並非蓋房子,只要訂完工期限,然後把工程廢土載走那般容易。

「葉克膜」急救古蹟 再現先民生活

與時間賽跑的遺址古蹟發掘,被形容像是用「葉克膜」在急救重症病患,台灣先民古物的遭遇一再重蹈覆轍,除了無奈,又增添了許多感傷及遺憾!念茲在茲,在台灣土地成長的我們,面對台灣古蹟被殘缺對待,是否該轉個彎、動個念,思考這些古蹟,在工程建設下被摧殘,不應該是它們的宿命,尋根之旅也不能一再地被骨折、筋傷斷脈!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高架橋樑區域.也是「漢本遺址」所在.(陳明仁攝)
「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高架橋樑區域就是「漢本遺址」所在,再度引發經濟與文化的無盡爭論。(陳明仁攝)

十三行古蹟遺址上,蛋形污水處理槽今日仍在翻攪;不久的將來,當安全快速回家的蘇花改通車後,由北往南前進花蓮時,駛出谷風隧道,車輛在上方的高架橋疾駛呼嘯而過不過幾秒時間,人們應已淡忘,漢本古蹟遺址被強壓深埋在橋墩下,也埋葬了台灣漢本先民生活幾百年的遺跡,當這片不再安眠的千年台灣史前文化,試問,誰家的祖墳願意遭此待遇。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在檔土鋼構牆中搶救.挖掘.並仔細地紀錄現場.(陳明仁攝)
漢本古蹟遺址被強壓深埋在橋墩下,也埋葬了台灣漢本先民生活幾百年的遺跡,後代子孫對先民的追尋,就只能在與工程進度中角力拉扯。(陳明仁攝)
20160514-SMG0035-004-漢本遺址、十三文化與世界史簡表.png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明仁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