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遺址》蘇花改工程旁 先民驚現最早的「台商」

2016-05-29 09:00

? 人氣

在台灣,遺址的代名詞總是叫「遺憾」!文化古蹟和工程建設角力拉扯,到頭來帶著真相殘缺的遺憾!因為建設,讓古蹟有缘面世,但也因此讓歷史真相殘缺,台灣古蹟的宿命輪迴,該如何脫離?

1988年為了建置新北市八里汙水處理廠,在開挖時面世的「十三行遺址」,在古蹟發掘與工程建設的角力中搶救留存,但仍有許多部份已然灰飛煙滅,無法完整重現。31年後歷史重演,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進行和漢本古蹟遺址的搶救,又同樣上演衝突角力的戲碼,如同用「葉克膜」在急救漢本遺址,為文化資產保存盡最後的努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先民擬像.(陳明仁攝)
十三行博物館中先民擬像,彷佛訴說著無盡故事,告訴後人要尊重歷史文物的保存。(陳明仁攝)

台灣的「史前時代」,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傳入羅馬拼音,教會原住民書寫,以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考古學是倚賴科學證據的學門,如同胡適所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必須用證據推論還原歷史,史前時期文化只能依照發掘出土文物及活動遺跡,用以回溯及拼湊先民的生活,遺物愈多愈接近真相,若遭受破壞及毀損,就變成無可回復的缺憾。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推測仿製十三行先民的獨木舟.(陳明仁攝)
十三行遺址先民搭著獨木舟駛向大海,就像如今的台商,投身進行海外貿易的交流。(陳明仁攝)

漢本車站南端 挖出先民陶器

時空回到50年後的現今、台灣東部的宜蘭縣南澳鄉、北迴鐵路線漢本車站南端約600多公尺處,「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工程進行時,有一位考古隨行監看人員正巧來到工地附近小吃店用餐,發現工地運出的土方裡,竟然有陶器殘片、石環、鐵渣等,也讓這片千年遺址重見天日。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出土.約唐宋時期的鐵刀或劍(陳明仁攝)
因為「一碗麵」,讓漢本先民遺址得以重見天日,在遺址中挖掘出約唐宋時期的鐵刀、劍。(陳明仁攝)

讓考古學家跌破眼鏡的是,先前蘇花改環評時,曾在鐵路東側海岸進行考古試掘,只發現一件史前陶片,沒想到在靠山的山坡處,竟埋藏了一個古老的聚落,這個區域地形陡峭,一般被認為不適合人類活動,漢本先民遺址的出土,實在是稀罕的緣份。

70%漢本遺址 在蘇花改工程範圍

雖然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立刻通報主管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將工程進度放緩,遺憾的是,漢本遺址的70%都涵蓋在蘇花改工程範圍內,文化局決議對遺址進行搶救性挖掘。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出土.台灣閃玉作成的玉錛-刮油脂工具(陳明仁攝)
漢本遺址的70%都涵蓋在蘇花改工程範圍內,文化局決議對遺址進行搶救性挖掘,無法細細尋覓出漢本遺址對台灣史的重要性,圖為漢本先民以台灣閃玉作成的玉錛,可以做為刮油脂的工具。(陳明仁攝)

考古計畫由中研院史語所團隊負責,過程中,中研院考古隊在漢本遺址進行的並非全面性的「聚落考古」,而是疲於奔命的「搶救性考古」,考古團隊就在架設型鋼防護牆落墩坑內進行考古發掘及記錄,當發掘告一段落後,橋墩就矗立起來。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區域.也是「漢本遺址」所在.(陳明仁攝)
「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區域,也是「漢本遺址」所在。(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南澳段高架橋樑.隧道入口.(陳明仁攝)
「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工程挖掘出漢本遺址,成為文物與經濟的拉扯,圖為南澳段高架橋樑隧道入口。(陳明仁攝)

所謂的考古發掘,並非任意「挖寶」,而是透過系統性地發掘與記錄,重建過去人類的生活。一般是開挖成長寛各4公尺的「探坑」,探坑與探坑之間約有1公尺的「界牆」,然後再以10公分為一層,依序往下發掘,再逐層詳細記錄各層位所出現的現象與文物。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在檔土鋼構牆中搶救.挖掘.並仔細地紀錄現場.(陳明仁攝)
考古團隊就在架設型鋼防護牆落墩坑內進行考古發掘及記錄,當發掘告一段落後,橋墩就矗立起來,壓在先民的遺址上!(陳明仁攝)

對照漢本遺址搶救發掘,根本無法按照標準程序作業,探坑就是橋墩落墩的大坑,界牆就是墩坑的縱切面,為了安全就直接以型鋼交錯立牆防護,考古團隊為了研究及記錄縱切面內容,只能在鋼牆的縫隙中發掘,也就是在危險空間中與時間賽跑。

中研院考古團隊發現漢本遺址有兩個文化層,第一層挖掘到距今900到16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遺址,和新北市八里十三行文物很類似; 下層的第二個文化層,出現距今2000年前遺址,則是和花蓮縣花岡山遺址類似,可能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的聚落。

上推距今2000年 可比漢朝、羅馬

這個古老的聚落,年代可遠溯到距今1000至1800年前,陸續發掘出的遺跡,甚至可以上推至距今2000年以上,也就是說當西方羅馬帝國與中國的漢朝、三國魏晉等朝代各自歷經興衰起伏之時,東部先民們也在開拓寶島的土地。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負責人劉益昌教授在現場.心情複雜且悵然.(陳明仁攝)
負責主持考古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教授,從十三行文化到漢本遺址,再一次見到為了經濟開發影響文化的情況,心情複雜悵然。(陳明仁攝)

負責主持考古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教授表示,第二個文化層深度有8公尺,是第一個文化層3公尺的2倍多,且長約300公尺、寬100公尺,是完整且豐富的遺址,相當罕見,而且對北台灣和東台灣的考古文化具有重要的突破和關鍵意義。

劉益昌教授指出,這兩個文化層都被大量土石掩蓋,推判兩個聚落都因為土石流掩埋消失,先前的聚落掩埋消失200年後,另一個文化又進到這個地方形成聚落,之後仍同樣遭土石流再度消失,原來「土石流」不只是現代的夢魘,也是先民的災難,一直以來就試煉台灣人的靭性。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對台灣古蹟遺址.發表一百多冊的古蹟發掘報告的劉益昌教授(陳明仁攝)
負責主持考古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教授,對於台灣古蹟遺址,發表一百多冊的古蹟發掘報告。(陳明仁攝)

另外,根據出土的金箔、瑪瑙、玻璃飾品、青銅器等,可稱之為「舶來品」,還出土了一枚唐高祖時期的「開元通寶」。推想先民們利用東部的玉石特產,精進了玉石精雕技藝,再利用這些藝品,換取或交易金箔、瑪瑙、玻璃飾品、青銅器等「舶來品」,而遺骸的骨骼的某些特徵,也顯示他們善於划船的特質。考古學家劉益昌認為,先民可能利用海洋從事航行且有貿易的行為,稱他們是「最早的台商」一點也不為過,從玉石的輸出角度來和台灣西部比較,現今被稱為「後山」的花東地區,其實在當時是「前山」,是台灣貿易的重鎮。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宜蘭丸山遺址玉飾-高超的玉之採製技術.貿易價值.與漢本先民情況類似.(陳明仁攝)
宜蘭丸山遺址出土的玉飾,擁有高超的玉之採製技術與貿易價值,與漢本先民出外貿易的情況類似。(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墓葬.幾何紋金箔(陳明仁攝)
漢本先民採用墓葬,考古團隊挖掘出幾何紋金箔。(陳明仁攝)

第三個史前文化層年代尚未測定,依埋藏狀態當為距今2400-2000年之間的文化層,其具體內涵因發掘尚未完成, 第二、第三文化層為目前未見於台灣各區域的史前文化層,對於理解金屬器時代文化的來源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台灣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墓葬的石板.(陳明仁攝)
漢本遺址對於理解金屬器時代文化的來源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台灣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圖為墓葬用的石板。(陳明仁攝)

台灣先民史前文化進展及活動的拼圖,仍待居住這塊土地的後人,利用出土的文物研究推敲重組,以期再現當時景況,並把散居台灣各地區的遺址作連結,將可形塑出更完整的台灣史前史。

漢本遺址廣闊 卻被壓在工程之下

漢本遺址的範圍,確認的範圖南北長約450公尺、東西寛約175公尺,因遺跡持續發掘範圍外四周延伸,整個漢本遺址聚,可能長約650公尺,寛約265尺,可說是區域寬廣、文物豐富、多元而完整,如今因蘇花改工程,不只是高架橋的橋墩而已,因作業需要所建置的機房、油水分離池、沉砂池等附屬設施,不管是臨時性或永久性的設施,對挖掘真相及這些會說故事的史前證物,都是永久性的破壞!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在高架橋樑落墩處.檔土鋼構牆中搶救.挖掘.並克難式搭棚防雨侵壞.(陳明仁攝)
考古團隊在漢本遺址處的搶救十分刻苦,就在高架橋樑落墩處、檔土鋼構牆中挖掘,只能克難式的搭棚防雨侵壞。(陳明仁攝)

從出土文物的類型及特色分析,漢本遺址的先民與北部十三行遺址族群及花蓮海岸崇德遺址都有所關聯,是怎樣程度的牽連? 漢本先民為何一再面對土石流?最後他們去了哪裡?他們的後代又是誰?他們如何利用黑潮「藍色公路」對外貿易?他們的社會組織、經濟活動、政治體制是如何?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深入、細緻、完整的發掘,從而對台灣史前時代北部、東部及東亞的交通網絡與互動及文化輪廓,重組一窺先民生活樣貌。

蘇工改工期 帶給考古團隊壓力

蘇花改工程預定2018年通車,負責工程的公路總局有不堪工程延宕、變更設計增加經費的壓力,花蓮縣鄉親們殷殷期盼數十年,期待早日能有條安全快速回家的路,這些都帶給漢本遺址考古團隊重大的時間壓力。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蘇花公路行車現況.(陳明仁攝)
花蓮縣鄉親們殷殷期盼數十年,期待早日能有條安全快速回家的路,這也帶給漢本考古巨大的時間壓力。(陳明仁攝)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目前仍未給漢本遺址「文化資產」身份,連縣定遺址都不是。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只有「暫訂古蹟」的條文,沒有所謂的「暫訂遺址」,換言之,漢本遺址沒有護身符。如今政府機關努力跑公文流程,卻也緩不濟急,工程單位雖然另招標增加團隊來開挖,但遺址文物並非蓋房子,只要訂完工期限,然後把工程廢土載走那般容易。

「葉克膜」急救古蹟 再現先民生活

與時間賽跑的遺址古蹟發掘,被形容像是用「葉克膜」在急救重症病患,台灣先民古物的遭遇一再重蹈覆轍,除了無奈,又增添了許多感傷及遺憾!念茲在茲,在台灣土地成長的我們,面對台灣古蹟被殘缺對待,是否該轉個彎、動個念,思考這些古蹟,在工程建設下被摧殘,不應該是它們的宿命,尋根之旅也不能一再地被骨折、筋傷斷脈!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高架橋樑區域.也是「漢本遺址」所在.(陳明仁攝)
「蘇花改」工程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隧道南端出口工程高架橋樑區域就是「漢本遺址」所在,再度引發經濟與文化的無盡爭論。(陳明仁攝)

十三行古蹟遺址上,蛋形污水處理槽今日仍在翻攪;不久的將來,當安全快速回家的蘇花改通車後,由北往南前進花蓮時,駛出谷風隧道,車輛在上方的高架橋疾駛呼嘯而過不過幾秒時間,人們應已淡忘,漢本古蹟遺址被強壓深埋在橋墩下,也埋葬了台灣漢本先民生活幾百年的遺跡,當這片不再安眠的千年台灣史前文化,試問,誰家的祖墳願意遭此待遇。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考古團隊在檔土鋼構牆中搶救.挖掘.並仔細地紀錄現場.(陳明仁攝)
漢本古蹟遺址被強壓深埋在橋墩下,也埋葬了台灣漢本先民生活幾百年的遺跡,後代子孫對先民的追尋,就只能在與工程進度中角力拉扯。(陳明仁攝)
20160514-SMG0035-004-漢本遺址、十三文化與世界史簡表.png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明仁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