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專文:用歌聲穿透

2016-05-01 07:10

? 人氣

可以想見,當時這些孤軍的心境一定非常憤怒悲涼,他們一輩子為了一個信念去打仗,卻孤零零地被丟在叢林裡頭,身家性命無人保護,也沒有人理會你,而〈亞細亞的孤兒〉就被電影《異域》拿去當主題曲。不過,在一九九○年這部電影出來之前,一九八九年六四前夕的天安門廣場上,北大的學生也唱著這首歌,你可以想像,當時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唱著〈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在大陸當然是被禁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羅大佑究竟是什麼時候寫下這首曲子?又是為了什麼而寫的?是為了中南半島的孤軍?還是為六四而寫?

〈亞細亞的孤兒〉是羅大佑在一九八三年發表的,收錄在他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有趣的是,當年專輯的曲目上,〈亞細亞的孤兒〉旁邊還有個副標「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怎麼又是為了難民?

這首歌穿越了高牆,六四前夕天安門廣場的學生覺得這首歌簡直是寫給他們的,而台灣這邊則一直以為這首歌是寫給中南半島的孤軍。問羅大佑本人,他說都不是。這首歌寫在一九八三年,是為台灣人寫的。為什麼會這麼寫?因為那時台灣人覺得自己是國際的孤兒。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接著一九七八年,美國正式跟中華民國斷絕邦交。一九八○年代,整個台灣的情緒是覺得我們被國際社會拋棄了,不知該何去何從,迷茫飄搖。羅大佑就是在這種心情下,為台灣人寫了〈亞細亞的孤兒〉。

但既然是寫給台灣,為什麼又要加上副標「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那是因為,歌名叫〈亞細亞的孤兒〉,製作人一看就覺得新聞局不會通過,又不敢叫羅大佑改歌名,所以助理就自作主張在後面加了幾個字,騙過了新聞局。羅大佑發現這首歌通過審查,自己也呆掉了。

故事還沒完。「亞細亞的孤兒」這歌名是從哪來的?不是羅大佑自創的。日據時代台灣有位作家叫吳濁流,他自覺是漢人卻必須活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就像孤兒一樣,所以寫了一本小說叫《亞細亞的孤兒》,被羅大佑拿來當作歌名。吳濁流那本小說是用日文寫的,一九四六年發表的是日文版,直到二十年後才有中文版本。吳濁流在小說中表達的是:台灣被割讓給日本,而後日本人走了,國民政府過來,台灣被丟來丟去,彷彿是沒人要的孤兒。這種心情穿越時空,一九八三年被羅大佑拿來借用於自己的創作,抒發當時台灣被國際拋棄的心情。然後這首歌又傳到北京天安門,讓那些學生傳達出被拋棄於天地的孤獨感。這樣的歌當然不斷被禁唱,而所謂的禁唱,就是在築牆。你也可以看到,儘管被禁唱,這首歌還是不斷流傳下去,到了今天人們還在唱。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