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自主?小英沒想到的險阻

2016-04-25 06:50

? 人氣

台灣空軍飛行員在美國受訓已有前例,甚至有我國F-16戰鬥機直接部署在美國。是否應該尋求參與ENJJPT或類似計畫,以降低成本,提高訓練品質,增加教官與飛行員出國交流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慎重評估自製計畫

談到飛行員的訓練,無法迴避更核心的問題: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空軍?什麼樣的空防?台灣社會對國防戰略很少討論,總統大選期間,國防政策的討論極為罕見。

美國蘭德智庫在四月初發表近兩百頁的研究報告,描述中國對台灣所造成的防空難題,並檢討台灣空軍資源的運用。報告指出,中國已有能力摧毀台灣所有空軍基地的地面戰鬥機,所以戰鬥機不應作為台灣主要的防空武力。四位作者估計,台灣為維持目前戰鬥機的能量,未來二十年將耗資八千億元。他們透過模擬,考量中國的軍備部署與台灣的國防預算,針對三種不同的軍事衝突狀況,推演四種防禦戰略選項,比較其相對效能。作者的結論是:有限資源轉投資在高機動性的地面防空飛彈,更有助於空防。蘭德智庫的分析不一定正確,但他們的假設值得我們兵推測試。如果其結論有道理,我們應追求更有彈性的飛行員訓練配套設備,慎重評估自製教練機的決策。

自製潛艦和教練機,對相關產業顯然是一項利多。台灣造船公會理事長韓碧祥曾說,「全球船舶市場供過於求,很多造船廠都快沒業務」,台灣業者「不到五%的存活率,很可憐…需要政府的一劑強心針」。

市場需求是發展的基礎。日本在二戰後禁止武器出售,政府一直都是國內廠商唯一的潛艦客戶。日本擁有十八艘潛艦,平均一年汰換一艘。兩家造船廠每兩年接到一個新訂單,才可能不斷地投資在研發與設備、提升技術、保留人才──維持頂尖的技術。台灣花大筆經費建立潛艦工業之後,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可能性不高;政府是否計畫每年下訂單,以維持產業的人力資源?以產業發展為目的的政策,若不反映實際的市場需求和趨勢、若不考量相對競爭優勢,只會形同救急性的政府補助。

其實國內造船廠可以參與許多其他計畫,例如中小型戰艦或無人水下載具(UUV)的製造與研發。台灣的學術單位在這方面已頗有成就,可惜一直未能和國防工業結合。

面對中國軍事能量的不斷提升,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海軍?什麼是有效的國防政策?國防支出是政府最大的開銷之一:一六年的總經費近四千五百億元。對於消耗二二%財政資源、牽動國家長期發展的議題,政府應該做什麼樣的說明?新聞媒體又如何盡到監督的責任?

*作者從事國防政策研究、曾長期在《高盛集團》投資銀行任職、籌畫《壯闊臺灣》國防網站;本文原刊於《財訊雙週刊》第501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