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國到底有沒有「產能過剩」?又關歐美什麼事?

2024-04-23 14:18

? 人氣

2023年末,中國汽車製造、計算機通信電子、紡織業、食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低於2016年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的財經媒體《財新》在3月底就發表社論稱,這輪產能過剩與前期各地激烈競爭、紛紛給予產業政策補貼不無關係。近年來,計算機通信電子、電氣機械、醫藥製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大受益於各地競相推出、不斷加碼的政策支持,這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並不令人意外。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盧鋒則在3月14日的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新一輪產能過剩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度比較高,甚至是先進行業、前沿行業,而「前沿行業很快出現過剩的壓力和風險,是從未有過的;原先屬於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如汽車,因為新興經濟體的進入造成產能過剩,引起的連鎖反應也是過去不曾經歷的」 。

盧鋒當時強調,具有全球供應鏈特點的行業,一旦出現產能過剩,在國際經貿領域引起的擾動,與早先的水泥、煤炭等部門影響僅限於國內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不到一個月,美歐相繼在這個問題上發難。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擔憂

「雖然中國和歐美都關注產能過剩,但雙方的具體擔憂卻不相同。」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分析,中國決策者主要擔心無序競爭和產能利用率低,而貿易伙伴則更關注中國整體產能和產量的快速成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葉倫對電動汽車(EV)市場供過於求和潛在的不公平補貼表示擔憂,儘管按照中國的標凖,電動汽車(EV)的產能利用率並不低。

「我們預計,在今年剩餘的時間裡,將有更多針對中國製造業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尤其是在許多發達經濟體對通膨的擔憂減弱的情況下。這些調查可能會延伸到中國的海外工廠,包括東盟國家的工廠。此外,隨著美國大選年的到來,兩位候選人為爭取選民支持,對中國的言論可能會更加鷹派。」

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分析師李子謙(Chim Lee)向BBC中文表示,中國工業部門的某些領域存在產能過剩,並將持續下去。然而,貿易緊張局勢不僅源於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源於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戰略」領域。

安邦智庫在發給BBC中文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具體問題處理過程中,經濟問題最好不要政治化。即使「產能過剩」問題存在,本質上也是市場現象,是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競爭行為,不能以政治或行政方式來定義問題,也不能以政治和行政干預來解決問題。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劃清解決問題的原則,對美國的博弈進行某種約束。

中美雙方似乎在這一點上存在默契。葉倫在華時就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