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誰是蘇聯的繼承者─美國還是俄羅斯?

2024-05-05 07:20

? 人氣

美國人口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而厭惡美國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年底美國的總統大選,必將考驗美國現在推行的這一套能否延續下去。(美聯社)

美國人口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而厭惡美國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年底美國的總統大選,必將考驗美國現在推行的這一套能否延續下去。(美聯社)

蘇聯在1991年垮台後,國內外主流似乎都認定俄羅斯是蘇聯最直接的繼承者,就連本身否定蘇聯歷史的俄羅斯亦不例外。聲稱自己繼承蘇聯有許多好處,最直接的就是外交上能繼承蘇聯在聯合國裡的地位,包括五大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而蘇聯之所以能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關鍵則來自於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的慘重犧牲,這點就連美國都難以否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上,普丁則以蘇聯領袖繼承者自居,宣稱要把在1945年就打完的「偉大衛國戰爭」進行到底,出兵烏克蘭以推動「去納粹化」政策,連侵略他國都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理由。可歷史上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只是蘇聯最大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並不是蘇聯本身,且普丁對蘇聯的「繼承」似乎採取的也是「自助餐」心態,即只想要光鮮亮麗的一面,然後將醜陋黑暗的另一面踢開。

例如「偉大衛國戰爭」與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光榮的一面,但是列寧發動十月革命殺害沙皇一家、史達林時代的大飢荒、大清洗乃至於蘇聯與納粹在二戰初期瓜分東歐的黑暗歷史,普丁的態度就是敬而遠之。當俄軍打著鐮刀斧頭旗幟進攻烏克蘭的同時,俄羅斯政府又在歌頌歷代沙皇開疆拓土以及白俄將領們捍衛傳統價值的豐功偉業,這個國家簡直是意識形態的拼湊怪。

假若列寧與托洛斯基在世,他們絕對不會承認今天的俄羅斯是蘇聯的繼承者,只會將之視為沙皇帝國主義的重現而已。相反的是,綜觀現在世界上存在的主權國家,最接近蘇聯的反而是冷戰時代與蘇聯爭奪世界霸主地位,並且贏得最後勝利的美國。當然,美國對蘇聯的繼承與俄羅斯一樣,只可能是部份繼承而不是全面繼承。

但是美國對蘇聯的繼承有一點卻可笑的比蘇聯還要多,那就是美國對國際主義的堅持及多元價值的推廣。這點放諸四海,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辦到。因為人類歷史上,恐怕也就真的只有美國跟蘇聯兩個國家強調跨越種族或民族的意識形態。今天的俄羅斯早就對宣揚國際主義沒有興趣,追求的是俄羅斯乃至於斯拉夫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在意識形態上早已跟蘇聯分道揚鑣。

自由與正義的帝國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一書的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在書中以自由的帝國形容美國,正義的帝國形容蘇聯,充分展現了兩個國際主義霸權的差異性。美國與蘇聯追求的目標都是跨種族的國際主義或者世界主義,但在手段的推行上卻差異甚大。

強調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的美國,看重的是個人自由,主張政府對個人還有市場的管制越少越好。然而很多時候,過度的自由與不作為卻容易導致財富被集中到少數人身上,拉大貧富差距,使出身窮困的人難以與出身富裕的人競爭,在不公平的環境下要如何爭取自由?蘇聯認為唯有大政府對個人還有市場的介入與管制,才有可能打造一個平等與正義的社會。

於是20世紀就出現了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競爭,但也不要忘記美國和蘇聯雖然看似對立,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要讓全人類的生活過得更好。美國和蘇聯都希望藉由貫徹自己的意識形態,帶領全人類一起走向進步。這樣的意識形態之爭,與今天的中共只為中國人好、俄羅斯只為俄國人好,甚至於歐盟只為歐洲人好的出發點是非常不一樣的。

讀者們可能會問,難道過去的大英帝國不也是全球帝國,為什麼不能與美國或者蘇聯相提並論呢?確實,大英帝國到了末期已經大幅降低了過往強調種族以及階級優先的色彩,但其存在的目的終究還是為了不列顛的利益服務。哪怕是今日比較鬆散的大英國協,強調的也只是曾經受英國殖民,在文化價值觀上貼近英國的國家之共同利益,可不曾有過改造全人類的宗旨。

反觀美國和蘇聯,都始於為了建立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奮鬥,而且在面對納粹德國與日本軍國主義等法西斯逆流的時候,都會拋開意識形態的成見攜手合作,足見兩大霸權的偉大之處。甚至到了冷戰時代,艾森豪都還與赫魯雪夫聯手壓制了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出兵阻止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的野心,有效打擊了殖民主義的復辟。

借鏡蘇聯缺點贏得勝利

既然美國與蘇聯有共同的良善出發點,何以冷戰的結局是蘇聯解體,美國卻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首先是在於蘇聯走偏了立場,沒有將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貫徹到底。早期曾經被列寧與托洛斯基打壓的大俄羅斯主義,在史達林時代為了因應納粹的侵略而被復辟,又沒能在二戰結束以後被有效壓制,導致蘇聯走上了中共所謂「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

2024年3月17日,烏克蘭基輔。一名兒童從戴著普丁面具的人身邊跑過,該人手持一枚紙板飛彈。(美聯社)
2024年3月17日,烏克蘭基輔。一名兒童從戴著普丁面具的人身邊跑過,該人手持一枚紙板飛彈。(美聯社)

蘇聯在向德國反攻的過程中,一路姦淫擄掠,使東歐國家將之視為比納粹德國更可惡的侵略者。接著蘇聯又對波蘭、匈牙利、東德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內部的民主化運動推行武力干涉。尤其是布里茲涅夫上台後,更直接否定華沙公約國組織會員國的主權地位,動不動就派出戰車或者米格機鎮壓群眾,幾乎同時得罪了所有的友邦。

再加上蘇聯的經濟發展路線過度強調大政府.與國外的經濟貿易往來也大多只限於華沙公約國組織會員國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而沒有辦法如同美國那般和全球大多數國家往來。僵化保守的市場加上腐敗的官僚,導致蘇聯的民生經濟自70年代起就陷入民生凋蔽的局面,等到戈巴契夫想學鄧小平來一場改革開放的時候,蘇聯已經難以承受新的刺激,頓時土崩瓦解。

美國的運氣則始終好過蘇聯,由於二戰遠離本土的關係,本身並沒有遭受太多的戰火摧殘,甚至還因為扮演「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而經濟膨脹。但是美國並沒有如同蘇聯一般自滿,而是透過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政策扶持在戰爭中受到摧殘的同盟國,甚至於西德與日本等前敵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讓世界各國知道,跟著美國走的國家必能富裕,跟著蘇聯走的國家只能貧窮。

過去80年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美國的這項政策十分成功,否則也不會有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美國更成功的地方,是以蘇聯為借鏡改善自身的不足,尤其是經歷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反戰運動之後,包括種族隔離制度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都得到了驚人的改善。縱然今日的美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光憑其社會福利制度好過中共這點來看,就知道蘇聯輸得並不冤枉。

強大的同盟體系

當然筆者也不是要說,美國就毫無利己之心,或者美國就是一個慷慨無私的善良國度。就如同蘇聯有美好遠大的目標,但是在推行的手段上卻一直脫離這個目標,最終導致天怒人怨而垮台解體。美國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因此也在1949年遭遇了大陸的失敗,又在1975年和1979年目睹南越淪陷以及伊朗革命等種種悲劇的發生。

從蔣中正與史迪威的衝突,到後來吳廷琰的被刺,我們也能看到美國與友邦之間的相處不總是愉快的。哪怕是到現在,包括德國甚至英國在內的北約盟友對美國也並非毫無怨言,若不是俄羅斯犯蠢公然侵略烏克蘭,北約也不會像今天那麼團結。北約能如此成功發揮其75年前成立的目標,恐怕還真的要感謝普丁總統。

但是美國與蘇聯的不同,在於美國會從過去的錯誤學習,而且也因為天然的地理以及種族優勢,遠比蘇聯有更多犯錯誤的成本跟優勢。太平洋與大西洋將美國從亞洲還有歐洲隔離,能有效避免舊大陸的紛爭。開放又包容的移民政策,讓美國能從新住民身上學到不同的觀點和視角,逐漸修正外交上犯下的錯誤,而不至於像蘇聯那樣走上全面的「大國沙文主義」之路。

此外美國還贏在比蘇聯更為「奸巧」,知道自己不能同時得罪一大票的國家。例如80年代,美國也跟崛起中的日本打貿易戰,但卻不像蘇聯同時得罪一大堆東歐衛星國家那樣去同時得罪所有的亞洲盟邦。美國反而故意去挑起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南韓以及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對日本的厭惡,成功使日本在政治和經濟上陷入孤立狀態,不得不簽下《廣場協議》。

與蘇聯還有俄羅斯最大的不同,在於美國從二戰以來就更加擅長於打群架,懂得拉幫結派來孤立其主要針對的目標。就算是今天的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也沒有辦法學會美國的這一招,朋友始終只有北韓、伊朗以及白俄羅斯等流氓國家。當然美國能讓盟國離不開自己,本身也依靠自己打造出了一個更加符合人性的全球政經體系,這同樣是中共與俄羅斯所無法取而代之的。

成為全球民族主義者的敵人

講了那麼多美國強大與厲害的地方,想必更加深各位讀者對筆者「親美派」的定位,對此筆者沒什麼好否認的。但這絕對不代表,美國就真的是一個人人愛戴的國度或者在世界上沒有敵人,相反的美國的敵人其實變得越來越多。過去還有現在的成功,更不代表美國在未來就不會遭遇失敗,而且是比蘇聯還要悲慘的失敗。

自後冷戰時代以來,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強的結果,是導致全世界各地的民族主義者,包括美國本身的民族主義者成為了美國的敵人。過去民族主義者因為恐懼共產主義的滲透,曾經團結在美國的領導下反共抗俄以維護他們所捍衛的傳統價值觀。如今少了蘇聯的襯托,世界各國的右派突然發現美國成為實現他們民族主義思想的最後,也是最大的絆腳石。

美國強調民主自由與開放多元的價值觀,而且還希望將這些價值觀滲透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嚴重挑戰到了民族主義者所擁護的主權疆界及傳統價值思想。尤其是強調同志婚姻、多元成家以及向全世界移民開放國門的概念,都被世界各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美國在柔性推廣共產主義,甚至於柔性扼殺世界各國的本土文化。

所以越來越多人討厭美國,認為美國不只接替了蘇聯優點,也延續了蘇聯的缺點,到了現在甚至於變成了蘇聯的本身。反而是俄羅斯與中共,強調民族主義,對於全世界的右派都更有吸引力。當然讀者們可能會說,波蘭與烏克蘭等東歐右派國家還是親美的,但是這個親美只是建立在他們把俄羅斯視為頭號敵人的前提下,等俄羅斯這個敵人消失,波蘭與烏克蘭必將成為反美急先鋒。

當然有些人討厭美國,當然不是真的因為民族主義作祟,而是他們本身無法移民美國。可現實上美國永遠不可能接納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世界上討厭美國的人註定會越來越多。哪怕是美國本土的種族主義者跟白人至上人士,也因為美國人口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而厭惡美國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年底美國的總統大選,必將考驗美國現在推行的這一套能否延續下去,令人憂慮。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