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專文:用歌聲穿透

2016-05-01 07:10

? 人氣

講文化也許比較難明確地定義,我今晚想先跟大家談的是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文化──音樂與歌聲。我們一起聽幾首歌,先讓大家欣賞一首歐洲的曲子叫〈莉莉瑪蓮〉,這首歌其實是一次世界大戰時,一個德國士兵寫的詩。(播放歌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兵營雄偉的大門前,

那裡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

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衛兵對我說,

歸營號已吹響,

快說再見吧兄弟,

否則三天都走不了。

分別時你對我說再待一會吧。

想和你一起,我躊躇不前。

這首詩說的是,一個士兵跟情人見面,到了該回營的時間兩人依依不捨,因為士兵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很捨不得這個女孩。他們在兵營前的一座路燈下分手,並且約定,只要路燈還在,兩人就一定可以再見面。這首詩寫的是一次大戰時一個士兵的心情,二次大戰時有人為它譜了曲寫成一首歌。

二次大戰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後,貝爾格萊德的德軍廣播電台播放了這首歌,大受歡迎。當時正在非洲打仗的德軍元帥沙漠之狐隆美爾也非常喜愛這首歌,所以這首〈莉莉瑪蓮〉就成了德軍熄燈前的晚安曲。沒想到與德軍對峙的英軍夜夜聆聽,也愛上了這首歌,而且還用德語唱,之後更成為英軍第八軍團的團歌。而英國某唱片公司大老闆聽說英軍在與德軍對抗時,居然唱德國歌,覺得不成體統,就弄了個英文版出來。之後,英文版開始在盟軍陣營裡流行,並出現各國版本。流行到美國後,還找了反納粹的德國女演員瑪蓮娜.迪特里茜演唱英文版和德文版。諾曼第登陸時,盟軍就是唱著這首歌前進的。

當時,軸心國跟同盟國兩邊都在唱這首歌。士兵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槍口對準敵人,可是心裡無時無刻想著的,卻是那個在路燈下等待的女孩。〈莉莉瑪蓮〉靠著歌曲裡的感情穿透了烽火戰場,你說一首歌的穿透力有多大。

好花如何常開

華人世界裡,哪一首歌的高牆穿透力最強?我會選〈何日君再來〉,幾乎所有華人都會唱。這首歌可有趣了,作曲者是劉雪庵,在台灣長大的小孩會唱很多他的歌,例如〈紅豆詞〉〈踏雪尋梅〉,還有〈飄零的落花〉

劉雪庵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書,是個青年才子,寫了很多歌。一九三七年打仗了,那時一個三星牌牙膏廠商投資了一部電影《三星伴月》,把這首〈何日君再來〉當作電影插曲。一九三九年戰爭期間,有部抗日電影叫《孤島天堂》,講的是當時已形同孤島的上海,電影導演沒經過劉雪庵同意就把這歌拿去改編歌詞,為了配合電影,於是有了「好花不常開」這樣的詞,講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男孩,而男孩卻必須去前線打仗,所以女孩便對他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後來這首歌也流傳到了香港。(播放歌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