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雙率雙低 錯誤政策救不了臺灣經濟

2016-02-10 06:50

? 人氣

央行的「雙率雙低」恐怕難救台灣經濟於頹勢。(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央行的「雙率雙低」恐怕難救台灣經濟於頹勢。(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讓新台幣繼續貶值走低,讓銀行利率向下調降的「雙率雙低政策」,顯然已被今天主政當局列作「搶救臺灣經濟」的首要治國戰略手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依專業坦白直言之,這樣子的錯誤政策措施,根本救不了經濟,卻反而會因為「雙率雙低政策」的執意堅持,而更加惡化了當前臺灣經濟處境,以至未來發展成長潛勢。

「雙率雙低政策」豈敢是彭總裁德政?

「雙率雙低政策」的堅持運作在臺灣,固有其歷史淵源及近廿五年主政者意識形態支撐的背景因素使然:「廉價匯率政策」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為了「救經濟」而返逆了1980年代高值新台幣政策的「彭總裁防線德政」;而加強採行「便宜利息政策」,進一步降低銀行利率半碼,則是最新的政策手段大運用。

「便宜利息政策」在1970年代及其以前臺灣社會資金匱乏時代,的確是工商企業部門,所最期待與歡迎的金融貨幣政策,既可以為其降低投融資成本,又可以為其減輕營運周轉成本之負擔,惜之愛之猶恐不及。

可是在今天社會資本豐裕、游資龐沛時代,臺灣工商經濟社會所存在的,祇有資金過剩問題,不再有資金匱乏問題;因此,今天還要回過頭來,繼續採行1970年代的「降低利率政策」舊貫措施,則其對當下臺灣經濟社會所可能帶來的,祇會有「減損投資意願」「降低消費購買力」的消極負向作用力,而必然極少會有「增進投資營運動能」的正向效益。

順了工商金融之心 卻逆了存款大眾之意

就在2015年11月30日,中央銀行幾乎與美國Fed決定升息同步宣布,採行完全逆反方向的「銀行降息半碼措施」;政府之所以採取與美國Fed根本相反的你升息我減碼措施,目的祇在強求,藉能積極搶救臺灣當前的困頓經濟。但此一措施一出,整個社會的立即反映,卻是苦甜相伴,在工商企業及銀行業部門固為資金持有與取得成本之減輕而喜,然則,社會存款人則為其利息收入即將因此減損200億元而不爽。

再者,當許多人替百姓的存款權益損失抱屈時,根本忽略了世界金融海嘯以來,臺灣銀行業頭寸過分超額浮濫的賠本損失,遠較200億元更為龐大沉重之問題,以致彭淮南降息半碼的最直接效益者,應該是紓解了銀行滿懷爛頭寸之利息負擔,其次才是想要如何嘉惠工商業融資成本。

但是,今天臺灣工商業的困境,是對外競爭力問題,不是國內資金的短缺。

逼使資金大量外流或外逃

事實上,自2015年12月18日起銀行業策略性降息半碼,即調低0.125個百分點措施之政策性行動,根本無助於搶救臺灣經濟之頹敗,唯一可以預期的社會效應,祇不過是強逼著社會資金持有者,必須改弦易轍思索:如何多元化處置手中金融資產而已;坦言之,降息半碼,確實毫無機構性經濟價值可言。

也就是說,這一次臺灣所採取的逆勢降息作為,根本不可能救得起對外出口部門的萎縮,也無益於整體情勢已然嚴重頹退的臺灣經濟,促其再肇有效的新機遇;特別是,此次銀行業降息的核心政策目標,是希望藉以將閒置窖藏在銀行庫房裡的民間資金,逼出銀行體系,轉為國內民間消費,以振作內需市場來振興經濟,或者轉為挹注國內資本投資,以搶救經濟。然則,當臺灣投資營商環境條件已然敗壞的情境之下,這樣子的政策性寄望,落空機會最大;反倒是,窖藏資金被從銀行逼出來之後,卻有更大可能會是,大量外流或外逃。

匯率利率雙低政策不曾救過臺灣

事實上,採行匯率利率雙低的「廉價金融貨幣政策」,在66年發展經驗中,從來就不曾有過強救得起臺灣經濟困窘的前例,反而是雙率雙低政策的結果,每每祇有越發加重臺灣經濟的向下沉淪頹墮:國內投資更加減少,消費難以振作,整體出口競爭力加速劣級化,國民經濟信心指數越趨低下。

廿年來臺灣經濟向下直墜的主要癥結,在於李扁採行「鎖國自閉政策」之後,國內外投資直線減降,重創了臺灣對外經濟紐帶;而在鎖國境內,祇重內需市場的均衡運作及國民福祉的公平分配之結果,唯有導致全面產業經濟活動之更加停滯不進,乃至出口競爭力之逐年衰減。

特別是1997年以後,總體經濟主管機關所堅定採行的「雙率雙低」政策結果,毋寧更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看似完全為了「國內經濟成本相對越低」好處著想的用心良苦,但在現實上,低利率低生產成本及低匯率的廉價出血出口,卻反而更加養大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無端惰性(inertia society),錯誤地鼓勵了國民大眾祇顧一味追求更廉價不值錢的「小確幸」,乃至工商產業部門根本荒疏於再像1960到70年代那般樣地勉力追求升級轉型進步,就已經可以輕易存活的結果,當然就導致整個國家經濟,陷於不沉淪不倒退也難的境地了。

應矯治「雙率雙低敗國」症候群

最重要的是,社會資本、工商企業投融資意願、市場經濟前景價值,以及企業家精神,卻都因為國內激越「仇富反商」的「社會民粹政策」而迭遭驅趕出門逼走出境;要不然就是,被國際開放社會上,更高利潤機會,以及更佳政經安全確定性所吸引,而竟大批外逃外流而去,造成更嚴重的臺灣產業經濟空洞化危機。

今天想要搶救臺灣之困,最優先須要的,不應該再是固陋老舊的「雙率雙低」政策,而應該是「內外雙修」政策:對內,加強加大「行政鬆綁」及「排除障礙」的投資激勵政策,以及對外,積極策略性提升對外競爭力的產業衝刺升級政策。

臺灣未來之福

更何況,從更加根本的國際經濟發展歷程經驗中,可以清楚看到,「雙率雙低」乃是極為典型「鎖國主義」落後社會治理國政的標竿經濟政策,在人類社會演進史證之中,從來就沒有一個先進社會曾經採行過類似的「雙率雙低政策」,而能夠成就過國家進步發展成果,或者真正得以挺進成就為「先進經濟國家社會」的像樣先例。

對今天臺灣的樣態局勢言,無論哪一個政黨總統輪替掌政治國,針對這樣一個高度經典性的「雙率雙低敗國」之嚴肅課題,尤須要有更加積極前瞻更加遠識卓見地,具體提得出真正裨益「長遠國家富強願景」的快速有效矯治政策來,才會真正是臺灣未來之福。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