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啟蒙:《我的黨外青春》選摘(2)

2015-11-25 05:20

? 人氣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在「吾三連」之後,當然「照例連」的第四次出任總統。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日,「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爆發,台北市議員林水泉等二百四十七人被捕,後來分別判處十五年∼感化等徒刑。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康寧祥當選台北市議員,正式踏入政壇。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央增額立法委員、國大代表選舉(終身職),黨外有黃信介、郭國基、洪炎秋等三人當選立法委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和許多人一樣,對於上述發生在我年少時期的黨外運動與政治事件,我當時不僅漠不關心,也幾乎毫無所悉。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和洗腦下,人民被強迫灌輸「永懷領袖(蔣總統)」及「忠黨愛國」的思想,一切從事非國民黨體制運作下的黨外政治活動及黨外人士,皆被貼上汙名化的標籤。當如今的台灣人都可以享受到民主的果實之際,卻已鮮少有人記起當年的黨外人士,是如何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冷血的黨國機器;如何搖起手中的筆桿,迎戰國民黨壟斷的媒體與官方蠻橫的干預。當年的黨外人士不分省籍、不分族群,甚至不分統獨,即使理念不一,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實現台灣的民主,在此最大的公約數之下,他們時有爭執,但也攜手並進,撫今追昔,那雖是一個艱困的時代,卻也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年少的我萬萬沒想到,日後在懵懵懂懂的求知過程中,竟開啟了我長期對「黨外」刊物的閱讀、關注,乃至親身參與並大量的收藏。

從小一開始,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寫功課,寫完之後不能下樓玩耍,就開始讀童話故事與成語故事,無形中養成我一生偏好閱讀的習慣。留存的童年記憶裡有:李萬居先生最後一次參選省議員在故鄉拜票時的萬人空巷,人民自動歡迎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台灣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返台投降後,他的母親去世時,出殯儀式冠蓋雲集的空前盛況,在鄉下小鎮也造成轟動。

會知道李萬居先生實屬偶然,因為在父親抽屜中找到一本《鈕司》雜誌(即英文的NEWS)和幾本《自由中國》半月刊,似懂非懂的亂讀,加上耳聞大人們對李萬居先生的高評價,以及對《公論報》被國民黨霸佔而憤恨不平。李先生病逝之時,消息傳到鄉下,大人們盡是不捨及不滿,但也只能將其埋在心頭深處。《自由中國》半月刊則是更深奧難懂,只認識了「自由」兩個字。

自由中國,曾經是一代年輕人共同的啟蒙。(允晨文化提供)
自由中國,曾經是一代年輕人共同的啟蒙。(允晨文化提供)

國小五、六年級的日子,就在表姑丈水輝老師的國語及算術課上的測驗、小考、月考、期考、班考、年級考、鎮考、縣考等「烤試」中,焦頭爛額的度過。每星期最期待的是星期日下午三點到晚上的休息時間。毛澤東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那一年,我剛好小學畢業,參加台中市初中聯合招生考試,僥倖的考上私立衛道中學初中部。一個鄉下小孩就如同劉佬佬進大觀園般的,由偏鄉小鎮進入花花綠綠的都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