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鈞觀點:登革熱翻天,官民必須協力長期抗戰

2015-09-16 06:30

? 人氣

登革熱熱翻天,官民必須協力長期抗戰。(取自畫解登革熱-防疫推動創作競賽臉書)

登革熱熱翻天,官民必須協力長期抗戰。(取自畫解登革熱-防疫推動創作競賽臉書)

初秋偶雨,褪去不少夏季的炎炎悶熱,只可惜,登革熱趁著這時節,搭上選舉熱潮,席捲南台灣,尤其在台南市,儼然已成防疫與政治的雙重重災區。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截至九月十四日止,全國總共出現10163個病例,其中台南市就有8677個,緊鄰隔壁的高雄市也有1158個病例,兩個縣市佔了全國總病例數的將近98%。這樣的數字分布,製造了不少話題,街頭巷尾或廟堂衙門,市井小民或高官巨賈,幾乎人人聞“熱”色變,整個社會沸騰不已,至於解決之道,提議不少,但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升溫,中央地方全力備戰(環保署)
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升溫,中央地方全力備戰。(環保署)

登革熱是個極為特殊的疾病,它是由病毒所引起,但必經由攜帶病毒,具備感染力的蚊蟲叮咬才能傳播,並不會透過人與人的相互接觸而傳染。也因此生活環境周遭蚊子的密度是否過高,就成為發生登革熱的危險指標之一。有趣的是,會叮人的蚊子種類雖多,但眾多蚊種之間,其實各有分工,也就是說並不是每一種會吸血的蚊子,都具備傳播登革熱的能力,大家耳熟能詳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正是傳播登革熱的主要病媒蚊。這兩種蚊子有許多獨有的特性,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只會在白天吸血,特別是上下午氣溫不是最高的時段,換言之,夜裡常來干擾睡眠的蚊子,其實並不會傳播登革熱。

其次,這兩種蚊子並不喜歡寬闊的水域,對於水溝之類的環境也沒興趣,母蚊通常不會去那兒產卵,因此很不容易在那些地方發現蚊子的幼蟲,也就是所謂的孑孓。反倒是一些生活上用過的器具,例如瓶、罐、桶、盤及輪胎等積水容器,甚至是廢棄建築物積水之地下室,都是它們所喜好的孳生地。台灣在發展過程中,快速都市化,導致人口集中,直接創造了許多有利於這兩種蚊蟲孳生的環境,也間接增加了登革熱發生的機率,嚴格來說,如果上述兩種病媒蚊都不存在,縱使有再多的其他蚊種,登革熱發生的機率,就算不是零,也會趨近於零。

前面提過,登革熱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因此,單單只有病媒蚊的存在,並不足以造成感染, 更遑論引起流行了。換句話說,登革熱感染或流行的發生,乃是因為病毒進入了這個環境,再透過病媒蚊傳播。至於病毒從何而來,科學資訊給了我們幾個答案,其中之一就是可能有病毒長期在台灣低度流傳,這現象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就是透過每年大量出國的人士在境外感染,而攜帶回來病毒。無論那裡來的病毒,一旦有幸,或者該說不幸被當地的病媒蚊吸入,那就很可能造成疾病流行的開端。以今年台南市的流行來看,後者所引起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如果境外移入病例是流行的起始點,能夠及早發現這個源頭 (亦即所謂指標病例),必然也能夠有效降低引發登革熱流行的機率。許多人應該都已知悉,感染登革熱一旦出現症狀,輕者如感冒,但多數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及骨頭等處嚴重的酸痛現象,就算不是危及性命的登革出血熱,也是既痛苦又難捱。正因為如此,這些被感染者多半會前往診所或醫院就診,這時候,處在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其角色就相當重要了,如果每一位站在最前線的醫師,都能在第一時間通報可疑的病例,必可使後續流行發生的機率大幅降低。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所發生的歷次登革熱流行,幾乎沒有例外,全都集中於屏東、高雄、台南這三縣市。也許有人覺得納悶,但造成此現象很大的原因,其實反映了台灣環境的狀況,當然也突顯我們對這個環境的認識仍顯不足。台灣雖然有兩種潛在的病媒蚊,但從調查的資料顯示,這兩者對登革病毒的感受性和傳播率不盡相同,兩相比較之下,埃及斑蚊遠遠超過白線斑蚊,偏偏此蚊種在台灣絕大多數分布於屏東、高雄和台南 (特別是舊台南市區)。翻開台灣有歷史紀錄的登革熱流行,只在1942年前後,有過一次涵蓋北台灣的全台大流行,此後只有1995年在原台北縣中和地區出現325個病例,另外就是2008年在台北市社子島的19個病例。我們若進一步看看過去十多年來,幾個超過1000個病例的年度,可以發現在中、北部地區,即使全年境外移入病例遠多於南部地區,最後造成大流行的卻全都集中於上述三個縣市,印證這些現象,更顯示蚊種的分佈和登革熱流行息息相關。

20150827登革熱病媒蚊埃邊文、白線斑蚊特色區分。(取自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登革熱病媒蚊埃邊文、白線斑蚊特色區分。(取自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從已知的資料顯示,登革熱似乎已跟南台灣結下不解之緣,其中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包括氣候、居民的生活習慣…..等等。氣候大半是老天爺決定的,居民生活習慣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卻是人民自己要解決。如果很清楚埃及斑蚊就在居家內或附近的積水容器中孳生,卻無視於它的存在,蚊子並不會自動消失,而是快速繁殖,平日就吸血扮演騷擾性昆蟲的角色,一旦邂逅了病毒,就可能變成病毒傳播者,此時形同啟動疾病流行的開關。到了這地步,再思於短期間內予以遏止,都是事倍功半之舉,正如此刻台南的大流行一樣,在人心惶惶的緊急時刻,正確適量的空間噴灑藥劑,或能稍稍舒緩傳播的速度,但若祈求瞬間讓它消失,無異緣木求魚。

由於登革熱迄今並無針對性的藥物,商品化的疫苗也都處在試驗性階段,仍未問世。此時此刻,比較有效的遏止方式,應該鼓勵第一線臨床醫師,在快篩試劑的輔助下進行正確診斷,而已感染或有感染之虞者宜適度隔離,確保病毒不會進入下一隻前來叮咬的蚊蟲,更應避免接觸人群,減少進一步傳播的機率。尤其重要的,反倒是必須即刻積極有效地清除居家周遭的孳生源,且須官民一致,與病媒蚊進行長期抗戰。這雖然不是壓下這一次流行的萬靈丹,卻是降低登革熱未來在當地再度流行的機率,最有效的方案。


*作者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所教授

20150915-SMG0045-025-國軍防疫登革熱-國防部提供.jpg
官民需一致,與病媒蚊進行長期抗戰。(取自國軍防疫登革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