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超級用人術》(上):找到工作的意義

2015-08-15 05:30

? 人氣

只網羅比你自己厲害的人

企業常常有職缺就忙著補人,彷彿沒找到最厲害的人才也沒關係。曾經有業務跟我說:「有口臭勝過連一口氣也沒有。」意思是說,他們寧可有個資質中等的業務,就算業績額度只達到七成,至少還是有進帳,總比沒人賺錢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人才的召募萬萬不該妥協。找到不適合的員工,不但害他們交不出好看的成績單,也會拖累其他人的表現,打擊士氣和活力。如果大家怕不趕快找到人會增加工作量,可以提醒大家以前與豬頭同事共事的經驗。

徵聘過程藉助眾人之力;事前設定客觀標準;絕不妥協;定期檢查新人的表現是否比舊人好。

如果十個新人有九個人比你厲害,就表示召募得很成功。

如果不是如此,應該寧缺勿濫,務必找到更好的人才。短期雖然進展緩慢,但最後的團隊陣容會堅強許多。

把員工發展跟績效管理分開進行

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阿吉瑞斯的研究讓我們看到,即使是菁英中的菁英,也會不肯從錯誤中學習。如果他們都不肯學習,平凡如我們不就沒希望了嗎?面對自己的缺點實在不簡單,企業一旦跟員工說他哪裡做不好,所以有什麼下場,員工會覺得只要稍有閃失,工作或薪酬就會遭殃,因此只會設法爭辯,打消學習成長的開放心態。

時時與員工討論哪裡可以再進步,他們不但能更坦然接受,效果也更好。當初我的主管每次帶我開完會,都會事後檢討,就是這個原因。務必抱持「我可以怎麼幫你做到更好」的態度,否則對方一旦有防衛心,就很難學習了。

跟員工討論如何再精進,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工夫,但跟員工討論是否達成目標,則應該另外處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每個績效週期結束後,與員工坦誠溝通,說明他達到哪些預定目標,個人績效又與薪酬獎勵如何連動。但溝通時必須聚焦在結果,而非過程。業績只有未達標、達標和超標這三種情況,各有不同的獎勵或鼓勵。

這點如果做得好,績效討論的內容絕對不會讓員工大感意外,因為雙方一直都在溝通,對方也會覺得時時有人為他打氣。

想了解員工的實際表現,不該只交由主管全權負責。為了讓員工持續進步,可以請他的同儕給意見,即使是簡單的口頭詢問或問卷調查也好。進行績效考核時,要求主管一起開會,校準各自的評估結果,這樣才能做到公平。

*本文選自《Google超級用人學》;谷歌被稱為「地表上影響人類生活最深的公司」,其用人學更成為科技產業的典範,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投入。本書作者為谷歌資深人資長拉茲洛‧博客,中文版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外界透過本書可了解 Google 保持創新能量、激發員工參與創新的祕密。

 

 

谷歌超級用人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