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這般職前課程,能培養出怎樣的未來教師?

2024-02-12 05:50

? 人氣

當前我國的師資培育(師培)制度,是透過遴選、檢定及甄試等三重機制。(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當前我國的師資培育(師培)制度,是透過遴選、檢定及甄試等三重機制。(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週五的下午,隨著上課鐘響,空蕩蕩的樓梯間裡,傳來學生「忍幾節課就輕鬆了」的對話,便看到他們走進緊鄰的教室,信手將手機電源線插入牆邊的插座。然後不是選擇最後面的座位即趴在桌上睡覺,就是拉動桌椅圍坐聊天,或者靠窗坐下邊用午餐邊看手機;唯獨少有瀏覽講義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姍姍走近的兩位教師,似乎也意興闌珊。進入樓梯旁教室的那一位,面無表情地拿出空白的簽到表,示意學生輪流簽到;再以不甚熟練的程序打開電子白板和相關設備;待螢幕出現畫面,方以一成不變的聲調和表情,將PPT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照章宣讀。

進到另一班教室的教師,則在門邊的第一個座位坐下,再對站在對側講臺邊的一群學生點點頭,學生們即開始逐一口頭報告。其中有口齒清晰、內容熟悉、報告流暢的;有耍寶賣萌、胡亂攀扯且偏離主題的;還有準備功夫或表達能力明顯不足、言語結巴、不知所云的;而更多的是發音等速等量之「讀稿機器人」。

單調沉悶的氣氛中,趴下的學生愈來愈多,連第二班的教師也偶而閉目垂首;多虧陸續進出教室的學生,才顯示些許的生氣。到了第二節課進行半小時左右,只見前一班的教師再以唱名兩次點名,而逐漸清醒的學生,開始收拾個人的物品,待回應「到」便起身走人。至於另一班則見學生報告完畢,教師詢問「有沒有問題?」的語聲未竟,全班已一哄而散。

接下來的另兩節課,雖然換了一批學生,但前述的狀況幾乎未變。於是,不待最後的下課鐘聲,清冷的兩間教室,只剩下凌亂的桌椅,雜陳的餐盒、飲料罐、包裝紙、塑膠提袋……,陪伴繼續閃爍著螢光的電子白板和搖晃吹拂的電扇。

上述的場景發生在哪裡?

答案是大學師資職前培育課程(職前課程)的課堂!

或許您會因為熟知「無動力世代」的大學生,多在課堂上出現上述的行為,而對答案不感意外。但若進一步想到,這是培養兩、三年後我國中小學教師的情境,您還會無感嗎?

寄望以三重機制,培育優質中小學教師

當前我國的師資培育(師培)制度,是透過遴選、檢定及甄試等三重機制,由各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或教育相關系所(師培中心),就申請修習職前課程的大學生中,篩檢出具備潛力、熱誠及關心教育議題的師資生;待其修畢職前課程和拿到修課證明、通過教師資格考試(資格考,106年以前稱為教師資格檢定,簡稱教檢,迄今二簡稱通用)並完成實習且成績及格後,取得教師證書;再歷經各縣市或各校公開辦理的教師甄試(教甄)且獲錄取後,成為正式教師。

可見發掘到能主動求取知識、積極培養能力、關懷照護他人、熱心奉獻公益、樂於分享表達的師資生,是決定師培成敗的基礎;而職前課程,則是培育已具基本特質的師資生,志為良師且根深榦強的沃土!

但在大學新生錄取率高達111.6%,平均每10名即有1名可以進入頂尖大學;且除非是自願放棄,否則所有大學生均可拿到畢業證書的現況下,只須安穩度日即可戴上方帽子的大學生,有多少比率願意成為師資生?又在前述的職前課程情境下,更有多少可望成為良師呢?

負擔重且前景差,職前課程招生率日降

由於師資生在修習40學分以上的職前課程之外,尚有其原本就讀學系要求的至少128學分;若欲具備雙語、本土語、其他領域或階段的任教資格,則須再加其他學分。而上述學分中的部分課程,因包括前往中小學參觀、實作、演練……等內容,必須付出數倍的學習時間,甚至妨礙到所修習的其他課程;加上為參與師培中心舉辦的相關活動,還須犧牲課餘或寒暑假。至於欲累積任教素養,而自發規劃的各種學習,則尚在其外。可見志為良師的師資生,學習負擔確實沉重。

若放眼日後的教師職涯,首將發現舉目多見頻繁的師生或親師衝突,使教師成為「高危險工作者」之一;再因年金改革由執政當局帶頭為教師貼上的「米蟲」汙名,益使教師的聲望降低和尊榮不再;尤其政府因應教育政策不斷變遷和少子化浪潮等需求,展現的控管正式教師名額之舉措,更使教師的就業情勢至為嚴峻。

於是,職前課程淪為「CP值極低」的選項。有近半數的師資生,僅視其為「就業備胎」;「前景看好」的頂大或電機、資訊等熱門科系的大學生,更少有參與的意願!師培中心的招生不足,自99學年就已出現,到 110學年,招收率更不到85%。

先天弱加後天差,職前課程的成效甚低

但臣服於教育部「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嚴密管控下的師培中心,為了提出漂亮的招生率,唯有「寧濫勿缺」的敞開大門,豈敢以嚴格的標準篩選師資生?且在大學生普遍低落的學習風氣、教師評鑑又多以學生填答的教學評鑑結果作為教師教學表現的主要依據下,職前課程又豈敢扎實的要求師資生認真學習?何況前文顯示的教學品質不佳課堂光景,其責任更豈能盡歸於師資生!

就在先天不良且後天失調的狀況下,不少師資生選擇了半途而廢。以110學年度為例,有18%止於修課過程,有36%雖取得修課證明卻不參與資格考。而參與資格考的表現又如何呢?

答案是近10年資格考的平均通過率為55%!此一不及格的通過率,所揭露的事實是:修畢職前課程且通過資格考的師資生,竟不到當初所招收師資生的1/4!職前課程的教學成效,竟坐實其為「CP值極低」的教育!

是資格考的考題太難或通過的標準太高嗎?以應試科目最多的國小教師為例,其應試科目,計有「國語文能力」、「數學能力」、「教育原理與制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國小課程與教學」等五科;而通過標準,則為該五科總成績平均滿60分且不得有2科成績均未滿50分和不得有1科成績為0分。

上述考科難道不都是師培課程的內容?難道不都是為師者必備的基本知能?而通過的標準還能再低嗎?通過者可都即將進入中小學擔任實習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和進行教學啊!

衝刺班和公費生,為師資培育再添虛矯

更令職前課程難堪的是,只要上網檢索,便會發現不僅打著「高教檢通過率」旗號的補習班林立,就連國立大學也開起「資格考衝刺班」,以利不好(ㄏㄠˋ)學和學不好(ㄏㄠˇ)的師資生,再花個20,000元左右,「緊抱佛腳,不亮也光」的進入中小學成為實習教師,也就更利師培中心為KPI擦上胭脂!

而教育部每每自豪的公費師資生(公費生)制度,亦成為師資生避免日後參加教甄,圖以校內其他師資生為競爭對手的一條「便宜」之路!因此,公費生無法準時修畢該修的職前課程、未通過資格考或實習不及格者,大有人在!這些存心「抄近路」的公費生,任教後真有擔當偏遠或特殊地區教育重任的熱切使命?真有陪伴具有特殊需求之學生解決問題的壯志豪情?無怪出現年平均約3%至5%賠償公費的案例!

是以,即使初心願為良師的優質種子,在雜處於眾多「無動力」或「找備胎」的種子中,在歷經多年空有「KPI漂亮數字」卻少有精心栽植的情境下,縱然奮發自勵,沒有中途凋零;再眼見不少濫竽充數者藉由補習或考上公費生等途徑,而和多年認真的自己,一起成為實習教師,還能不改初心的堅持多久?至於大多數的充數者,則因不斷的親身體驗,扎下「教學無效,補習萬能」的堅實信念,其視教師為混飯吃的工具,恐是必然!

想到我們的下一代,將落在這般職前課程培養出來的教師手中,您還能坐視嗎?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