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季辛吉的政治貢獻將被歷史銘記

2023-12-03 07:10

? 人氣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見圖)於11月29日在其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資料照,AP)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見圖)於11月29日在其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資料照,AP)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於11月29日在其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隨即在社交平臺X發文,表示歷史將銘記季辛吉對中美關係的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文中提及「歷史將銘記這位百歲老人為中美關係作出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讚揚以百歲高齡過世的前輩季辛吉具「戰略敏銳性和才智」,幾乎沒人能像他一樣形塑歷史,布林肯還說自己今年稍早訪問中國、甚至約一個月前都曾向他請教。

2023年11月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前往約旦途中在飛機上發表講話。(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資料照,美聯社)

2023年7月季辛吉過百歲生日時,季辛吉受到皇室成員出訪般的待遇,習近平拒絕會晤也在北京的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但卻熱情接待季辛吉,盛讚他是「不會忘記的老朋友」。

北京搞外交向來是有戰略性與講究精細手段的,拒絕接見凱瑞無地就是拒絕了拜登和美國國院布林肯正在玩的「新冷戰」;相對地,接見了季辛吉就是向美國在二戰後所搞的「突破冷戰」擁抱。這個「突破冷戰」戰略的設計者就是尼克森總統與國務卿季辛吉,季辛吉和周恩來更是這場大戲的中美推手。1972年2月21日中午11點美國總統專機降落北京首都機場,尼克森與周恩來握手時,就特別稱道:「中美關係從此展開新的一頁」。

然而,季辛吉並未想到早在1969年初時周恩來已經看到美國對華政策有調整的跡象,那時他已指示中國國務院相關部門,去摸清美國的戰略意圖,探討與美國接觸的可能性。

相對地,尼克森在1969年2月1日指示國安會助理季辛吉研究新的對華政策,「試探重新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1969年7月美國宣布開放對中國放寬人員和貿易交流的限制。尼克森與季辛吉決定朝「不參加孤立中國,希望同中國對話」的新策略前進,1970年1月恢復華沙中美大使級談判就是關鍵的開始。

周恩來看準了尼克森與季辛吉的心思,所以在1970年十一國慶時特別安排美國記者斯諾夫婦登上天安門與老毛並肩閱兵,後來老毛還接見斯諾向華府喊話,如果尼克森訪華,毛願意與他談。接著就是1971年4月北京大玩「乒乓外交」,而周則一再向美釋放願意先和季辛吉會談,1971年7月季辛吉秘密訪華,就是這場「波羅行動」安排了尼克森訪北京的行程。

周恩來(左)接待尼克森(右)這位第一位到訪中國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周恩來(左)接待尼克森(右)這位第一位到訪中國的美國總統。(資料照,美聯社)

《上海公報》就是周恩來非常技巧地與尼克森和季辛談判後的產物,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又顯示了必要的靈活性。周更在雙方有分歧的地方,建議允許《公報》上闡明各自的原則立場,讓尼、季兩人非常佩服周的外交手段。這也顯示出周在這場外交新頁的大戲上早就站在主導的優勢了。

此後季辛吉一直都是希望採取對中國開放與對話的立場,他訪問中國高達百次,被中方視為友人(外界有人則稱他為「中國的代理人」;卻沒有料到川普與拜登的國務院系統卻愈走愈窄,大搞新冷戰,企圖封鎖中國。在「美國第一」之下,阿富汗撤軍,美國退出中亞,反而讓中國有上國際舞台的機會,等到俄烏與以哈爆發戰爭時美方才驚覺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只剩販賣與提供軍火武器了;中國卻趁機塑造「和平大國」的新形象,這一消一長之間早已出乎季辛吉當初的設計與規劃。

觀察美國的外交政策從2016年川普上台起,早就不走歐巴馬路線。川普—拜登的「放棄阿富汗」(後來還有伊拉克撤軍),完全是「美國第一」的考量下的失敗產物。川普尤甚,以商人的算盤來做國際政治的操作,哪個地方賠錢,就趕緊退出以止血,哪個地方可以有更大的賺頭就趕緊「投資」,對北約不也是如此?川普創造出來的「美國第一,本土優先」結果就是促成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門羅主義復辟」(孤立主義的具體表現),把歐巴馬執政時代讓美國繼續參與區域發展與國際合作的戰略規模,完全打破。

拜登在2020年競選時以及當選後向各國宣布「美國回來了!」儘管拜登口號喊得響,但是布林肯的起手式——和中國繼續對抗,後續更是把冷戰時代「圍堵」中國的策略當做外交主軸,結果呢?在歐盟得不到德法等國的呼應,最近亞洲國家同樣也紛紛採取不偏美國也不偏中國的中間路線。關鍵在於歐亞等國比美國更清楚,在COVD-19疫情肆虐之際,各國的經濟發展明顯地受到嚴重的打擊,封城/解封斷斷續續,中國雖是疫情的起爆點,但是在2020 /1/23武漢封城到4/8解封,短短的76天就控制住疫情,接著又發展疫苗,讓中國的經濟不但沒有被拖垮反而在「不接觸時代」網路經濟逐漸發達之際,中國成了全球的重要供應國。

2022年4月27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現任總統拜登參加歐布萊特的葬禮。(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右)與現任總統拜登(左)。(資料照,美聯社)

簡言之,川普留下來的敗筆,拜登做得更走調,倉皇撤軍阿富汗讓美軍灰頭土之外,更讓美國背負了「背棄盟邦」的汙名,在國際政治版圖上更拱手讓出中亞這塊戰略要地,而北京則在阿富汗權力真空的過度期中悄悄地掌握到優勢。2022年俄烏爆發地區性戰爭,演變成了美俄在背後的較勁;到了今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接著以哈戰火,美國又被拖進去。相對地,中國卻成了各國期待「和平推手」這樣的角色。

儘管布林肯非常推崇季辛吉,還說:「季辛吉長期以來都能以他的戰略敏銳性和才智因應每10年中不斷出現的挑戰,使得歷任總統、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和兩黨其他領袖紛紛尋求他的建議。」布林肯雖然多所請益,可是俄烏戰火的僵持依舊,以哈戰火近日雖然停火換俘,以色列並未說死了,還是準備隨時向巴勒斯坦開火。美國現今的外交政策不但無法大開大闔,反而被「美國第一」綁手綁腳。往昔美國雄風、世界警察的地位與角色則是逐漸煺色。

布林肯顯然忘記了,季辛吉一再提醒:「美中之間的和平與合作至關重要,符合兩國和世界的利益。」

至於兩岸關係,今年11月15日拜習會在美國舊金山登場,拜登與習近平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談論台灣問題,但並無明確共識。專家認為,習近平希望在台灣問題上有更多解方,而美國只想維持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季辛吉在去世前曾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中美兩國能在未來10年談出一份新的『上海公報』,如果兩國能在未來10年實現這一目標,將成就兩個偉大的國家。」

然而,季辛吉顯然忘了中美國勢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情況了,而當前美國「新冷戰」戰略已經把台灣變成了「第一島鏈」曝露在戰爭最前線,共機共艦早已突破海峽中線,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接受美方的戰略部署構想竟是--全民備戰,隨時準備可能爆發巷戰。導致這樣的戰爭氛圍當然還是民黨不斷地挑起「朝實質台獨靠近」的挑釁言行。不斷地抗中和美方新冷戰呼應,結果自然不言可喻!

日前小英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舉辦的「DealBook Summit」專訪, 記者在問她:但是習主席確實重申統一台灣的意圖,不過他希望和平統一。如果真的發生,您認為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20231128-總統蔡英文(見圖)、立委吳思瑤28日至天母三玉宮參香祈福。(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柯承惠攝)

小英總統回答:目前中國領導階層面臨來自內部的極大挑戰。我認為現在也許不是他們考慮大規模犯台的時機。

小英和民進黨顯然並沒有注意到習近平在拜習會中,拜登表示,他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必要性。一位美國官員向路透社表示,拜登主張維持現狀,並要求中國需尊重台灣的選舉程序。

這位官員引述,習近平回應:「聽著,和平固然很好,但在某些時候我們需要更廣泛地解決問題」。

拜習這段對談可以顯示出,美中之間對於台灣問題並沒有完整的共識,拜登所主張的台海維持現狀與中國尊重台灣的選舉程序。習近平扣下的大帽子則是「和平固然很好」,可是「某些時候我們需要更廣泛地解決問題」。這個意味著解決台灣問題並不是中美雙方說了就算,還有「某些時候」「某些因素」出現時,北京就會有所行動。

至於小英說,「目前中國領導階層面臨來自內部的極大挑戰」,我們不知道她是根據什麼來做這樣的論述的,這樣來斷定現在「不是大規模犯台時機」是否有些「跳躍式的思考」?是否會有誤判的可能性?還待觀察。

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希望台澎金馬陷入戰火,換言之,2024年已成了和平與戰爭的關鍵一役,選民需要審慎選擇啊!總之,如今中美關係與世局變化更加紛擾,兩岸關係更是緊繃之際,我們正在選總統,對此國際與兩岸變局三組候選人更得用心來思考與應對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