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康觀點:推翻「常識」讀歷史─沒有「天下無敵」這件事

2018-08-19 06:45

? 人氣

「帝國」一詞,今天我們廣泛應用。然而,就拉丁文來說,帝與國二字,本有矛盾,作者不明白為何出現這個翻譯詞語。不過,就今天來說,仍然有其涵義存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各帝國的版圖,管理地方與種族,皆不相同,但以現在定義,仍有HCF,就是一政體,統領著跨種族、地域、政權地方。不同點是:近現代加入民族觀念,和不少帝國,如美國行非君主制,而且,歐美殖民帝國,以海外屬地為主。

英國曾自稱「日不落」,但是否一個「世界」帝國?充滿疑問。誠然,她屬土相當多,但在歐洲,甚至其他殖民地區,如中南半島,她只是勢力均衡中的一員。

回到書名蒙古,他的陸海組織,實影響往後的鄂圖曼與帖木兒,甚至歐洲海洋帝國,他們都是經歷蒙古,以其經驗為基礎,才得以形成。

作者是日本人,前文已敍,他認為世界史之濫觴,應以亞洲為中心,書名以蒙古為名,對於蒙古兩次攻擊日本慘敗,自然也有不少著墨,而且同樣衝擊我們舊有印象。

蒙古來襲,是日本史上唯一一次國土保衛戰。誠然,美國曾在二戰後佔領日本數年,戰爭期間,有大規模轟炸城市,但無搶灘登陸,類似戰鬥多在南太平洋,或沖繩等外島進行。朝鮮的應永外寇,集中攻擊海盜,與日本政府,仍維持友好邦交。薩英戰爭,為藩級,而非以舉國之力戰之。蒙古襲來,真的是唯一一次國土保衛戰。而日本,一個人口與幅員比蒙古小很多的國家,竟然戰勝了。

作者糾正一般人的觀念,引用忽必烈給日本國書原文,發現並無威嚇成份,再細閱年份背景,第一次送國書時,南宋未滅,元世祖應該不可能希望同時多一個敵人。再對比真的有威嚇成份的致南宋國書,證實蒙古是初想修好,非一心大動干戈。

至於造船者對蒙古人懷恨,粗製濫造,也是沒有史料證明,單純靠想像推理之。「蒙古軍」雖然由朝鮮、女真、漢等多種族組成,但他們是因權利,而非義務出征,因成功後,可獲得勝利權益。這些都是作者從史料中挖掘出來。

此書的局限

誠然,此書可讀性非常高,但學海無涯,作者不是天下無敵,局限必然存在,例如對美國貿易赤字的解讀。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很難再像以往理解入超和出超概念。而且的確,以帳面計算,美國輸入超過輸出,然仔細化分,有相當板塊是由美國人持有海外公司輸入。美國公司有三分一利潤在海外,他們賺到的錢,是回到本土股票市場。美國金融相當普及,是眾所周知的。我們不應再以舊有概念理解國際貿易。當然,作者不是經濟學家,不能求之過苛。

帝國部分,作者指中國初譯President作皇帝,今天聽起來,好像啼笑皆非。然而,我們不妨翻翻《漢書》百官公卿表,對三公,即皇帝以下最高首長的描述:「…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總統在古代,是動詞,三公「蓋參天子」。即使不計古籍這一塊,譯President作皇帝,也有其他理據,例如廖伯源教授,在其博士論文,便提到漢朝皇帝一些權力,與美國總統無異。當然,我不懂拉丁文,作者對帝與國為矛盾概念,還是值得相信的。

過往香港高中開始,分開文理商三科,但其實文理最終目的,都是求真。吾等文史人,常被人指作出些對世界沒有貢獻的研究。然而,成書前多年,作者被理學院教授,邀請進行跨學科研究,幫助了解古代河流狀況,用文史知識,為科研出力。吾人實不應妄自菲薄。讀到如此令人激賞的文字,我也決定學習基礎的數理化,結合本身文史基礎,相信可為世界作出貢獻。

總括而言,這本書可讀之處不少,而且適合一些考試成功,便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的人看。最近,有個幾十歲阿伯,在臉書炫耀東吳學歷,這些井底之蛙,應該看看此書,學海無涯,不是懂背書考試,就是成功的。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羅永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