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欄:台北的書店,讓台北更加美麗

2015-04-20 12:20

? 人氣

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Christine Zenino/Flickr/維基百科)
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Christine Zenino/Flickr/維基百科)

傳奇多半因其創意。誠品賣的不僅是書籍,並且是一種生活風格,剛開張那幾年,台北人還未能接受這樣經營方式,類如「造作的布爾喬亞優越感」之譏,不時傳出,但經過10多年的磨合、調整之後,誠品人以其創意征服了台北人,成了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標之一。以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史無前例的「24小時不打烊」為例,便是發想於1995年的一次「看不見的書店」徵文活動問卷,其中有24%的人提到:「能不能有一家不打烊的書店?」為了回應讀者的熱情,書店先辦了一次「今夜不打烊」活動,從早到晚安排諸多節目,以饗來者,結果人潮洶湧,多到需要交通管制。其後遂嘗試24小時營業,本來預備試辦三個月,沒想到一試就成功。「半夜逛書店」因此成為台北最獨特、也是舉世僅見的夜生活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整個1990年代到2005年前後,誠品風格幾乎成了臺北乃至臺灣文青的終極追求。到誠品買書,不僅是買一本書,也是買一種生活風格,而事實上,這家書店的經營策略也正是「以書店為品牌,用百貨來營利」,書籍販售僅是書店一部分,整體以觀,則不折不扣是一間百貨公司,衣、食、住、行各種大小道具都可在這裡獲得滿足,穿著打扮之後,便成了不折不扣的「誠品文青」了。

台北書店維新運動

至此,由金石堂、誠品當帶頭羊的臺北書店維新運動,大致也就完成了。大體而言,這一維新,包括了軟硬體:

硬體上,1990年代中期起,一家書店若想在臺北立足,「裝潢」成了一等大事。從動線考量、書櫃分佈、店內採光、主視覺、標準色、logo……等等,無不細心規劃,甚至要考慮到「友善度」,適當設置桌椅讓讀者可以坐下來翻讀,至於廁所,那也幾乎是必備的。相對於此前傳統書店因為怕讀者「打書釘」、「只讀不買」、「雅賊偷書」而缺椅少廁照明差,幾乎不可同日而語。這一硬體革命,一路席捲,最後連舊書店也群起仿效,皆以新書店的面貌販賣二手書籍了。

軟體方面,「服務態度」是最基本的,店員的專業知識未必盡如人意,但服務態度普遍及格,「請」、「對不起」、「謝謝您」幾個詞彙常掛嘴邊。另一個看不見的,則是出版社與書店的緊密結合,產銷連線,經常推出各種大小書展、特賣、講座、新書發表會,讓讀者進入書店,除了買書,還能有更多的期待。

此一維新,加上1990年後期網路的崛起,2000年之後,影響逐漸浮現,而有所謂的「三大通路」出現,金石堂、誠品兩家連鎖書店,加上博客來網路書店,幾乎壟斷了臺灣出版社50%以上的營業額,傳統獨立書店若無法投入金錢,更新軟硬體,幾乎一無例外的被迫關門大吉。到了2010年時,臺灣319鄉裡,竟有120個沒有任何一家書店。最南端的農業縣屏東,33個鄉鎮當中,有27個鄉鎮書店已然絕跡。許多文化人為此而憂心忡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