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濫用「民主」必敗,民進黨2022敗選的歷史與國際脈絡

2023-01-03 05:4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柯承惠攝)

生於解除解嚴、第一次總統直選後的青年世代,大家朗朗上口自由民主誠可貴,威權極權多可恨,但大部分人都忽略正邪二分的背後,其實有著衡量政體優越的價值辯論,以及民主定義的多元本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恆久不變的,是濫用「民主」為口號,實際行為背離民意者挨不過選舉檢驗,而這也提供了我們檢視執政黨近期大選慘敗,且越改革民調越低的機會之窗。

回顧歷史,自由、民主、法治是圍繞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個人權利相應而生的三個概念,而三者的平衡才足以構成理想中的「民主國家」:過度自由是無政府狀態,過度民主是民粹,而過度法治則很高機率淪為無孔不入的極權政體。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民主政體是以保障個人自由權利為目的,透過選舉和各層級法律限制政府權力的政治體制」的教科書解釋。

所以回到民主政體的本質,台灣人心目中的民主政體優越感理應是對個人生命、自由、財產等個人權利獲得較高程度的滿足感,而非極權陣營較常強調的經濟發展與民族主義。但當我們觀察台灣現今的言論環境,民進黨高舉抗中保台之下嘗試灌輸國人的民主價值,部分已經變質為「公民素質」民族主義,以及台灣有選舉就比大陸自由、還要進步的去脈絡化比較。

我們不難理解執政黨為了極大化選票優勢,在中國威脅提升和本土台獨路線的既有基礎上,運用台灣人最直觀感受的公民素質差異煽動民族主義,是粗暴但有效的認知作戰;同樣的,由於選舉至今仍是許多西方學者訂義民主政體的基本條件,所以把選舉和政體優越感劃上等號也能塑造簡化有用的連結。

但是這樣的操作,犧牲的正是台灣民主政體的其他核心價值,而這不只是充滿政治權謀、選票算計的刻意誤導,更是看扁民主化三十多年來國人對言論自由、誠信原則、廉政法治的堅持。因此當NCC遵從黨意推動「言論中介法」,當蔡主席決定全黨挺一人槓上台灣大學,當台北和台南的民進黨候選人和黑金力量牽扯不清,台灣人就用選票為執政黨上了最寶貴的民主課程。

台灣確實是堅軔之島,台灣公民社會捍衛自由、民主、法治的決心遠比民主進步黨想像的深刻。《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將2022評為民主體制重拾信心的一年,今年的台灣,人民也透過選票、民調、透過在公共領域積極發聲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作者為台大政研所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