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減政策失效為台灣教改政策的借鑑

2022-11-13 05:30

? 人氣

大學升學考試。(郭晉瑋攝)
家長讓小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中學,中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高中,高中生補習是為了考好大學,上好大學是為了得到好工作,好工作可以獲得好的薪水和高社會地位。上述皆和人性中自我利益相關,如忽略學生壓力、老師壓力的根源是考試領導教學(資料照,郭晉瑋攝)

三、教改政策須考量新型態的教育不公

無論教改政策如何變化,因為學生學業成績和未來的教育、職業機會高度相關,高社經父母為了確保子女能保持領先,進行社會階層的再製,都會積極的提供更高的費用讓子女去補習班補習,反而導致補習費水漲船高,讓家境困難的子女無法透過補習獲得好成績,進而考上好學校來完成社會流動,最終導致加劇教育不公正的社會現象,而目前許多人關心雙減能否帶來真正公平的義務教育結果,普遍認為既然開班有嚴重的法律風險,那麼一對一的培訓將會作為富人階層的特供而盛行。而雙減政策實施後,第一線大城市一對一的課程已經漲價到最高每節課(兩小時)5000元人民幣的水準,而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家教費也紛紛漲價.給家長帶來沈重的學費負擔,並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原先雙減政策的目標便是追求教育公平,但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出現手段和目的錯置,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原先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手段,卻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的現象,然而,高考制度是現行中國教育政策最大指揮棒,雖高考制度有做強基計畫等漸進式改革,目前不敢做強烈的改革,是因顧及高考制度仍可維護教育公平的機制,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但雙減政策因阻絕培訓班,已造成地下家教產業興盛,形成富有階級和中產階級,底層階級在教育文化資本的差距,而教育文化資本可以轉換成經濟和社會資本,會讓社會流動降低,形成階層固化,更無法達成雙減政策背後的教育公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教改政策需要考量父母不讓孩子輸的心理需求

在雙減政策實施後,反而出現更多家長讓學生去補習的狀況,家長不讓孩子輸的心理需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也讓教改政策無法出現應有的效果,同時讓教育私有化、教育商品化加劇,教育的公共性削弱,而雙減政策的本質意義是維護教育的公共性,並減輕學生的負擔,而教育公共性的彰顯,不僅是避免教育商品化的壟斷,關注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權益,也是當代教育發展的新價值訴求,政府宣佈了針對教育補習班的廣泛改革措施,尋求削減學生的學習負擔,並全面改革這個被資本控制的行業,父母親在不讓孩子輸的心態影響,不論在怎樣的政策形勢,都會找尋方法給孩子最佳的資源,然而,雙減政策的目標是彰顯教育的公共性,避免教育商品化的壟斷,但隨著新政策的變化,現在中國補習班已組織素質教育培訓班、體育課程培訓班,這樣是以補習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壓力,只是補習課程的名稱從學科轉變成素質,培訓班以不同的課程名稱持續商品化,雙減政策所重視的教育公共性持續弱化。

最近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接受訪談,重談台灣教改政策,也引發爭議,筆者為文提出雙減政策失效的四大原因,正可作為台灣教改政策的借鏡使用,總言之,筆者認為教改政策需建立在人性需求上,除透過教育來提高智識水準和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經由教育來進行社會流動,因得高分才能進名校,進名校能獲取更好的工作和社會資源的現實,導致考試領導教學仍為主流教育生態,所以教改政策需在關切小學考試出題技術、中學考試出題技術,高中考試出題技術,讓試題更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創新性,讓回答有意義、有深度、有創造力的學生分數提高,好的出題技術使補習班無法精準抓題而獲利,需重視考試出題技術和考試領導教學文化關係密切,好的考試出題技術能讓學生的潛力、能力都被看見,同時化解目前單向培育考試機器的學霸文化,但無實際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困境,也可達到教育公平的社會正義實踐,同時做到為社會選才舉才的功能,實踐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責任--促進社會流動。

*作者為教育博士、議員候選人發言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