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淨零=清心寡慾但電費爆漲的人類願景?

2022-10-20 06:20

? 人氣

針對李遠哲所言的「必須減少需求」,說明2050淨零之後可能的真實生活,若履行蔡政府公佈的淨零轉型路徑圖,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會出現什麼問題?(資料照,盧逸峰攝)

針對李遠哲所言的「必須減少需求」,說明2050淨零之後可能的真實生活,若履行蔡政府公佈的淨零轉型路徑圖,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會出現什麼問題?(資料照,盧逸峰攝)

很意外的,久未現身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突然公開「批蔡」,爆出好幾個宮闈秘辛,例如在公開場合言行溫和的蔡總統,私底下其實是個「只許千夫諾諾,不容一士諤諤」的女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難理解,李遠哲突兀的言行,應該是急獨派對民進黨英系的宣戰,幫那位受到急獨派大佬多次讚美但飽受英系壓制,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稱的前副總統賴清德打前鋒,協助後者問鼎2024年的總統大位。

這種程度的高來高去非我所能置喙,因此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他對蔡政府能源政策的批評。但很遺憾的,不知道是因為他不想多談,還是媒體不感興趣,總之就是沒啥內容,只看到三言兩語的「2050淨零根本做不到」和「必須減少需求,而不是一直追求經濟成長」等等。

本文將先行針對李遠哲所言的「必須減少需求」,說明2050淨零之後可能的真實生活,然後用商管理論點出,若履行蔡政府公佈的淨零轉型路徑圖,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會出現什麼問題。

淨零=清心寡慾的生活!

20221008-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左起)、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8日出席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氣候治理,淨零台北》對話。(顏麟宇攝)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左起)、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出席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氣候治理,淨零台北》對話。(資料照,顏麟宇攝)

所謂的淨零(Net Zero),是指排放的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必須和植物(含海藻)及科技裝置吸收的溫室氣體達成平衡。因此,為了達成淨零的目標,我們就必須一方面增加能夠吸收溫室氣體的植物和科技裝置,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日前,有多家媒體刊出某本新書的廣告文宣,用「淨零排放的一日生活」給出可能的答案,以下針對3點扼要提示並補充。

其一,三餐飲食的自由抉擇消失了,早餐喝的是杏仁奶或豆奶,中餐吃蔬菜漢堡,晚餐主菜是香煎茄子和溫室蔬菜。牛奶變成犒賞自己的珍品,咖啡難得見到,牛羊豬雞等肉品幾乎完全消失,原因完全相同──考慮整個供應鏈後,牛羊豬雞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達到小麥的4倍以上,咖啡則達到12倍,牛奶2倍,只有像紐西蘭這類地廣人稀且以農立國的社會,才有可能發展這些產業,而供不應求下自然是價格大漲,平民根本無福消受。

其二,日常外出的交通工具抉擇自由消失了。除非所任職務可以在家上班,否則每天上下班時就必須選擇公共電車或多人共乘的電動轎車,原因是電費太貴──化石燃料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達到風電的30倍以上,而太陽能則是4倍,負擔的「碳稅」或其他名目的溫室氣體移除費用,都高到一般家庭無力負擔,即使擁有電動機車或轎車,也被迫盡可能少用,甚至充電時還要挑選低價時段。

其三,週末假日的休閒抉擇自由也消失了。原本可以自行騎車或開車的國內自由行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步行可及的附近景點,必須搭乘飛機的海外旅遊則成為罕見珍品,只有在「結婚25周年紀念」這類特殊狀況下才會出現──前者是因為自行騎車或開車所負擔的電費太高,後者則是必須負擔昂貴的溫室氣體移除費用,兩者都足以讓一般家庭望而卻步。

見微知著,如果各國確實執行淨零政策,那麼2050年之後的生活,或許趕不上佛門出家眾或美國那30幾萬的艾美許人(Amish),但絕對稱得上「清心寡慾,簡單生活」這8個字。

問題在於,哪一位總統參選人敢公開拿出這個願景來說服民眾?於是,蔡總統在國慶演說當中所言的「要和世界同步」,以及「這不只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我們要共同承擔的世代責任」等民粹語言,就成為讓淨零政策正當化的唯一手段,而世界各國相繼跳票也就不難理解了。(相關報導:風評:李遠哲的直言─2050年零排碳不可能,政府在騙人)

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奇想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圖/國發會提供)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資料照,圖/國發會提供)

蔡政府的淨零轉型路徑圖當中,最重要的是大幅擴充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只保留3成不到的火力發電。我不知道這個構想是哪些天才幕僚或顧問提出的,但我確信他或他們對綠能只是一知半解,而對電力產業的經營管理則毫無概念。

先看看淨零轉型路徑完全實現的情況吧。該路徑圖宣稱,2050年風電裝置容量要達到40〜55GW(百萬瓩),太陽能要達到40〜80GW。根據這組數字,乍看之下每年發電量將可達到7,008〜11,826億度,遠高於台灣現有發電機組裝置容量的總和,也遠高於經濟部預測的2050年用電量,供電不成問題。

但供電並不是簡單的算術。風電和太陽能都是「看天吃飯」,太陽能板在黎明前和入夜後都變成擺設,而風勢偏弱時風機無法啟動,因此根據經濟部公告的「常識」,其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也就是一般製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只有16%和28%,而換算出來的每年發電量只達到1,520〜2,470億度,無法達到在2050年總電力占比60%以上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供電並不能全年用總發電量來規畫,必須顧及每日用電量的上下波動。圖1簡單的說明這點,其中都用直線來趨近實際的曲線,風電部分假定全天風速穩定,紅線則為從午夜起24小時的用電變化,結果顯示按照「無條件收購每一度風電和太陽能」的現況,火力發電的部分必須彈性調整發電量。

圖1 每日用電量及其來源變化圖示(作者提供)
圖1 每日用電量及其來源變化圖示(作者提供)

由於風力和太陽能不夠穩定,而火力發電是可控制程度比較高,相對較為穩定的電力來源(已經被台灣捨棄的核能穩定性最高),因此各國都把火力發電當作「基本負載」,原則上全日無休,其他電力來源都屬於「備援」。目前台電原則上也是這麼操作,但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卻強迫性的反其道而行,導致台電的公開資料中經常出現「配合綠電先行」,於是降低火力機組的負載。

這是完全違反基本商管原則的決定──簡單的說,沒有人會把「愛來就來,愛走就走」的員工當作職場主力,然後把原屬朝9晚5的正職員工趕回家聽候臨時調度,但我們的政府就這樣硬幹了!

缺電或漲價的必然

20220624-國民黨立院黨團召開「能源政策錯誤!缺電、停電!又漲價!」記者會,左起立委鄭正鈐、李德維、曾銘宗、費鴻泰、洪孟楷。(蔡親傑攝)
國民黨立院黨團召開「能源政策錯誤!缺電、停電!又漲價!」記者會,左起立委鄭正鈐、李德維、曾銘宗、費鴻泰、洪孟楷。(資料照,蔡親傑攝)

圖1當中的黃色虛線則突顯了台灣民眾的噩夢之一:斷電!若備用火力機組不足,在風電幾近於零的無風之日,從上班時間開始就會被迫進行分區斷電,直到部分商店打烊,部分民眾入睡後才逐漸改善。換言之,除非政府膽敢無視民怨,否則就必須讓火力機組保持遠高於風電的備轉容量,或者藉由大量的儲電設施儲備冬天多餘的電力,甚至很可能必須儲備一整個夏天所缺的電力。

難題來了。擁有大量的火力機組或儲電設施,但每年只有在夏天才會用到(儲電設施甚至可能每年只用1次),其他時間都處於閒置狀態,而折舊、管理等費用卻是隨著時間持續發生,並且必須全部攤銷到銷售的電力度數上。於是,每度電力的成本提高,家庭與工商企業所負擔的電費自然水漲船高──目前被迫彈性調整負載的民營燃氣發電業者就享有補貼,不需要他們發電時一樣拿錢,只是拿得少一點!

其他導致電費必定上漲的細節還有很多。例如,目前政府鼓勵民間設立綠能發電廠,結果誕生許多每小時發電量不到10萬度的小型業者(不到台中火力發電廠1部機組的5分之1),在規模經濟不足之下每度成本降不下來,從而拉高了台電的購電成本,並反映到電價上。

又如,儲電設施有往返效率(round-trip efficiency)的問題,通常儲存100度電力,只能釋出80度左右,無影無蹤的消耗掉20%,再顧及儲電設施的折舊和管理等成本之後,每度成本至少比直接發電並售電貴上3成,而這筆帳當然是由使用電力的家庭或工商業者買單。

總之,即使您已經修練到奢儉隨心的境界,不在乎淨零與否,您也應該知道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很神奇,完全背離了發電業者和工商管理的基本邏輯,而且衍生的代價最後都是由您買單!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