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金融改革光靠行政院一帖「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就夠了嗎?

2018-07-02 06:00

? 人氣

政府改革牛刀小試,戰略主菜才正要下鍋

「威權時代的管制包袱」與「小而多的金融機構」這兩大包袱,歷經扁政府、馬政府時代已經有諸多產官學界的討論,蔡政府上台後也知道這個問題,因此上台之初,請來財經專業見長的林全擔任閣揆。但林全的改革著重在財政,稅改、年改、財劃法等政策方向都是林全內閣定下與推動的。剛上台的蔡政府對於盤根錯節的財金幫政商共生結構,可說是束手無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531-金管會主委顧立雄31日於財政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上任後也推出一些金融新措施,但都只是牛刀小試。(資料照,顏麟宇攝)

直到蔡政府上台一年半之後,賴清德內閣上台推動更強硬的新政,金融方面由顧立雄執掌金管會兵符,順著慶富獵雷艦弊案查辦公股行庫的問題人事,也推出自然人董事、金金分離等新措施。虧損逾百億的慶富案震掉不少財金幫老賊,而金融法規的新措施也有助於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公司治理品質。此外顧立雄還查辦了保險業的掏空問題,禁止趙藤雄父子踏足金融業;也立下規矩,禁止金管會退休官員卸任後轉任公股行庫董總。

但目前為止,蔡政府的金融改革只是牛刀小試,除弊但尚未興利。真正的戰略主菜是今年六月中行政院公布的大戰略:「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這套戰略架構涵蓋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金融科技,被媒體稱為台灣第三次金融改革。

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點出了台灣經濟資金充足,但超額儲蓄沒有辦法引導到實際生產活動上,原因是商品多樣化不足、吸引國際資金能力不足、金融人才專業不足。台灣的銀行同質性過高,主要以利息收入為主,為此政府鼓勵跨國金融合作、提升公司治理法規、投資流程鬆綁等等,以及重要的大刀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合併。

金融機構合併何以是重點?因為金融機構合併可以有效解決兩大包袱,首先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以及人事整頓,有助於汰洗金融業的不良單位與從業者,合併更是直接將眾多小機構升級至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就說,要以政策創造合併誘因,尤其是讓證券商走向大投資銀行與大證券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說,要將台股基金規模擴大、投信業者操盤金額拉高。這些方向都是為了讓台灣的業者不要傻傻單打獨鬥,將經濟戰力集合起來。

可惜的是,政府因為二次金改的前車之鑑,不敢大力推動公股銀行的整併。在二次金改中,因為公股銀行龐大的政商勢力抵制,導致當時的金控整併政策未竟全功,前面提到的台新彰銀案就是一例。政府請台新金出資365億挽救彰銀,嗣後竟然因為彰銀與財政部的財金幫勢力抵制,使得這樁民公併卡死。當年的改革做半套,財金幫勢力未能掃除,使得台灣嚷嚷多年的亞太營運中心,到現在連像樣的金流都做不起來。台灣空有滿手資金,卻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併購影響的不只是台灣金融業的資金規模或營運縱效,也有助於推動需要投入高額資本的金融創新。但如果龐大的公股行庫不整頓裁併,再次提起金融併購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不見得能夠改變前述問題。基礎的體質調養不做,台灣金融業恐怕只能繼續做美夢,因為正在形成金融戰略的不只有台灣,香港、上海也都有龐大的計畫正在鋪排⋯⋯

*作者任職於私人顧問公司,主要負責產業研究與行銷。本文為作者「台灣金融戰略的全面佈局」(上)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