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川普退出《伊核協議》給歐洲造成的困局

2018-05-20 07:10

? 人氣

美國這次告別《伊核協議》之前,德法英三國的領導人先後訪美,一個用「兄弟情」(法國總統馬克龍)去感染川普,一個用「務實風」(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影響川普;一個用「鐵關係」(英國外相詹森)去說服川普。但他們的努力統統付之東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洲該怎麼辦?

出於自身安全和經濟利益,歐洲必須繼續堅持《伊核協議》。中東若亂,能源市場動盪,難民潮再起,恐怖襲擊增多,歐洲將成為主要受害者。

但基於上述軟肋,歐洲目前處於以下三重尷尬局面中:第一,若要挽救該協議,歐洲就必須給德黑蘭以足夠的經濟好處。第二,若要做到這點,歐洲就必須給自己的企業充分的風險補助或擔保,不然很難有企業會因為對伊貿易而放棄自己在美國的利益。第三,支持自己的企業繼續對伊貿易,意味著「頂風作業」,將北大西洋盟友關係當做賭注。

川普退出後,歐洲聲明將堅持協議,現在的問題是靠什麼來堅持?歐洲許諾給伊朗人民經濟好處,以換取德黑蘭放棄核計畫。但「經濟好處」需要依靠投資和貿易。面對美國強勢的制裁威脅,真正敢冒風險的企業、銀行和個人少之又少。時有政界人士抱怨說:政府在海外為本國的企業爭取利益,但危難時候,很少有企業會為自己的政府來擔當。畢竟生意不是道義,人道不是利潤。

回顧歷史,《伊核協議》的確來之不易,特別是歐洲人為此付出了許多心血。2003年10月,時任德國外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與英法兩國外長一起共赴德黑蘭,開啟了這個艱難耗時的項目。他們的繼任者也以不同的形式為解決伊核問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2015年初,當時身為德國外長的施坦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甚至和他的主要助手們在瑞士洛桑的一家酒店裡蹲了整整一周,為之後的《伊核協議》搭好了框架。眼看,十多年年為此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將化為烏有,現已擔任德國總統的施泰因邁爾深感失望。日前,他公開承認「和平外交正遭遇沉重的打擊」。

他的黨內同僚、現任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上任不久便面臨這麼棘手的外交事件:他一方面重申協議的必要性以及決不放棄的決心,同時緊鑼密鼓地籌畫在近日內舉行一次德法英外長會議,專門研討如何挽救《伊核協議》。

筆者結語

那麼,《伊核協議》真的還有救嗎?

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明確表示了他的悲觀態度:「我們實際上對伊朗開不了什麼好價。誰在伊朗投資,就會遭到美國的嚴厲制裁,這是很難補救的」。所以,他預測有關企業會很快減少對伊朗的投入或完全撤離,並對《伊核協議》的未來不抱太大的希望,因為無論是柏林、巴黎還是倫敦,手中幾乎沒有可打的牌。

歐洲眼下正在走鋼絲:一邊要應對川普的高壓要求,一邊要勸說伊朗不要放棄。對此,呂特根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這件事再好不過地說明歐洲在外交上已經無助到了何種地步,因而是時候發展我們自己的安全和外交政策了。」

歐洲若真的能把眼下的窘境變為加速政治一體化的動力,世界第四極哪天或許還有出現的希望。但筆者現階段的觀點比呂特根更加悲觀:歐盟最終或許還將回歸零點,因為歐洲一體化雖然具備文化和宗教基礎,但各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太不相同,已錯過了攜手共進的歷史時機。

*作者為旅居海外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