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賢、郭岱君專文:太平洋戰爭─日本死中求存的絕境策略

2022-06-08 05:50

? 人氣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上任之後力推「新政」(New Deal)(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41 年 7 月 23 日,海軍軍令部向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部和第二派遣支艦隊司令部下達「大海令 288 號」,發動進駐南法印(越南南部) 的作戰。流亡在外的法國維琪政府無力抗爭,法印當局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日軍輕易得手,第 25 軍的近衛師團 4 萬人順利進駐南法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軍進占南法印的第二天,7月24日,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及中國的軍隊,東京不予理會。於是,7月26日,美國宣布對日本經濟制裁,禁止對日本輸出多項戰略物資(最重要的是石油及 鋼),同時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英國及荷蘭政府立即跟進,英國 切斷了婆羅洲對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流亡政府也中止與日本的貿易協定,停止荷屬印度尼西亞對日本的石油出口。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全面禁運石油,日美矛盾立刻變得尖銳,會談亦告停頓。

石油禁運,日本決心南進

經濟制裁,尤其是石油禁運及資產凍結,日本經濟勢必受到重大打擊。原本以為進軍南法印不會造成英美強烈反應的陸海軍非常懊惱。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估計:「石油來源斷絕,這樣下去,眼前僅有兩年的貯藏量,倘若打起仗來,一年半就消費罄盡。」

……美國全面禁運石油對海軍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海軍高層最擔心的是,如果美國等日本的石油耗盡後再對日開戰,日本將無力招架……海軍得出一個結論:若要對美開戰,就要盡快,愈遲愈不利。但是,海軍高層的本意是避免對美開戰,但又怕石油耗盡,到時候連自衛的能力都沒有;因此,究竟是避戰還是開戰,海軍陷入兩難。

海軍高層態度不定,海軍內的強硬派趁勢抬頭。很快地,軍令部內中壯勢力普遍認為,既然美國斷絕了日本獲取石油的路子,不如盡快對美開戰。

……另一方面,「總力戰研究所」一群研究員根據日美各項數據、並模擬各種外交和戰略形勢,得出結論:如果日本與美國開戰,日本必輸無疑。研究指出,日本或可在戰爭初期贏得幾場勝仗,但很快會陷入持久戰,日本將耗盡資源,終嘗敗局。這個報告給南向的軍事行動澆了一盆冷水,但東條英機尷尬地表示:「這畢竟是紙上談兵,」真正的戰爭不見得如此。他堅持這個報告不得外傳。

9 月 5 日,近衛覲見天皇,說明《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提到了外交努力將至 10 月上旬為止。裕仁天皇對此大為驚訝,當即召見參謀總長杉山元及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裕仁表示,外交必須優先於軍事;他並詢問杉山元南向作戰的把握。裕仁和杉山的對話發人深省:

裕仁:「南向的戰爭多久能完成?」

杉山:「陛下,我們準備在 3 個月內完成東南亞的任務。」 

裕仁:「中國事變發生時,你是陸軍大臣。我記得當時你跟我說戰爭大約1個月內結束。但 4 年過去了,戰爭還沒有結束!」 

杉山:「中國幅員廣闊,因此我們無法按照最初設想完成計畫。」

 裕仁:「如果你說中國幅員廣闊,太平洋豈不更廣闊。你根據什麼來告訴我3月的結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