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賢、郭岱君專文:太平洋戰爭─日本死中求存的絕境策略

2022-06-08 05:50

? 人氣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很多人不解,1941 年,日軍深陷中國戰場超過 4 年,已感後繼無力,為何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偷襲珍珠港、菲律賓,掀起太平洋戰爭?向東南亞進軍,與英美為敵,雖然旗開得勝,卻為自己開啟一場毀滅性的戰爭,其決策過程與內中情由複雜且微妙,值得探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進與北進

這要從日本特殊的政軍制度說起。在對外擴張政策上,日本自明治時代起,就有北進(向朝鮮半島及滿洲擴張以防禦沙俄)與南進(向東南亞擴張)兩種戰略方針。日俄戰爭後,大抵形成以陸軍為中心的「北進論」和以海軍為中心的「南進論」。

根據戰前日本憲法,陸、海軍地位對等,都直接對天皇帷幄上奏,與首相平行;首相管不了軍部,若有爭端,亦無權斡旋。因此,南進與北進不僅是戰略之爭,也是權力及經費之爭。陸、海軍都需要一個大戰略來鞏固它們的重要性及預算,經常各自為政,甚至對立。

1931 年九一八事變,關東軍順利占領東北,建立滿洲國,以陸軍為中心的北進勢力愈發強大……但關東軍向蘇蒙侵略的企圖受挫,陸軍不得不承認,在考慮對蘇作戰之前,必須早日結束侵華戰爭,因此不得已暫時放下北進政策,轉為加強對付中國戰場,同時思考南進的可能性。

然而,中國戰場是大黑洞,數十萬日軍深陷、進退兩難。日軍自 1938 年底占領武漢、廣州,陷入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的困境,當初意氣風發、速戰速決、以武力屈服中國的願景業已破滅……因此,陸軍開始積極推動與重慶政府和談的工作(代號「桐工作」)並同時展開宜昌作戰、並聯手海軍進行密集的重慶轟炸(日本稱為「101 號作戰」),想要把蔣介石逼向絕境,早日結束侵華作戰……

20200103-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就在這個時候,德國發動閃電攻勢,迅速攻占丹麥、挪威、荷蘭、 比利時、盧森堡,並在 1940 年 6 月迫使法國投降,英國危在旦夕,正在為存亡而戰。歐戰情勢驟變,日軍認為機會來了,把注意力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南方的東南亞。

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橡膠、天然氣、錫等天然資源,日本覬覦已久。但是,南進勢必引爆和英國、法國、荷蘭的戰爭,因為英國、 荷蘭、法國在這個地區都有殖民地,若再考慮美國參戰的可能性,南進將是一個鋌而走險的選擇。

海軍關注南進已久,對南進的風險十分清楚,因此提出了「英美不可分論」,認為英美具有不可分的關係,一旦向英國開戰,美國勢必參戰,因此「應避免實質上在南方點燃戰火」,戰爭對象應僅限於荷蘭,也就是可以執行荷屬印度尼西亞(印尼)的攻略,但不要碰英國的新加坡。

……陸軍和海軍都有資源短缺的問題。日本經濟一向對英美依賴極深,特別是戰略需要的石油、鋼鐵等。日本在中國戰場三年多,耗費了大量資源,但仍僵在那裡,無法突破,必須尋求其他資源,以維持長期 戰爭。陸、海軍內部都認為,若不盡快解決資源問題,確保經濟獨立, 否則連國防自衛都談不上了。因此,陸軍省軍事課在 1940 年制定了「物道計畫」,強烈主張通過南進來擺脫對英美的經濟依賴。

出於上述想法,日本陸、海軍不約而同地開始研判南進戰略的可行性。

進駐法屬印支北部激化日美矛盾

1940 年 6 月 22 日,法國對德投降,希特勒隨即發動對英國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德軍迅速席捲北歐、西歐,掠得巨大的財富,英、法、 荷等國均無暇東顧。正陷入中國戰略泥沼的日本陸軍認為這是個南進的絕佳機會,「生怕誤了這班車」。

……雖然對南進的策略不盡相同,但陸、海軍一致認為,首先應進駐北法印(法屬印度支那,也就是越南),因為此舉不至於激怒英美, 不但能切斷國民政府的外援路線,同時還能鞏固南方陣地。

希特勒(Adolf Hitler),攝於1931年12月5日,慕尼黑(AP)
希特勒(Adolf Hitler)。(AP)

……9 月 5 日……日軍飛機大砲橫闖直入,法屬印支當局提出抗議,日軍置之不理,同時實施大規模武裝攻擊,23 日,日軍攻進諒山與同登地區,法軍投降。26 日,西村琢磨少將所率印支派遣軍在海防港強行登陸。日軍占領越南重鎮河內與海防,占領了整個法屬印支,也徹底切斷中國經滇越鐵路的對外交通。

……美國不滿日本強行進駐法屬印支以及英國封鎖滇緬路的行為,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在 7 月 18 日舉行記者會,公開反對封鎖滇緬路;幾天後,7 月 25 日,華盛頓向國民政府提供 2 千 5 百萬美元的貸款, 並在次日宣布對日本實施廢鋼鐵的禁運。美國先前已數次口頭呼籲日本尊重他國主權完整,要日本退出中國,東京大多不予理會,但廢鋼鐵禁運對戰略資源缺乏的島國日本影響頗重,日美矛盾開始激化。

對華政略失敗,轉入長期持久戰

在中國戰場方面,因為要南進,日軍急於和重慶國民政府談和,以便拔出深陷於中國戰場的泥足,用兵南亞。因此,陸軍自 1939 年 10 月開始積極進行對重慶和談的「桐工作」,但陷入困境,和談無果。

……事實上,抗戰期間日本對國民政府的誘降與和談未曾停止過,特別是占領武漢後,國民政府堅不投降,退到四川,繼續持久戰。日軍深入中國內部,補給線拉長,而日本資源有限,難以為繼,不得不把戰略由「速戰」調整為「相持」,同時積極推動議和,希望盡早結束對華戰爭。

當時日本內閣、軍部、情報部門、還有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都試圖推動和議,「桐工作」就是陸軍推動與重慶議和的舉措。但是,「桐工作」不但沒結果,反而看起來更像是重慶方面的情報策略工作;日方後來發現和他們交涉的「宋子良」亦非本人,重慶方面其實是藉此探測陸軍情報,並阻擋汪精衛政權的成立。

日本陸軍在這次和談中被重慶方面擺了一道,失望氣憤之餘,對藉由和談盡早結束侵華戰爭的可能性也陷於絕望,不得不把對華方針從「盡早結束戰爭」轉為「長期持久戰」。因此,陸軍對南進更為急切,因為南進不僅能切斷蔣介石外援的路線,而且,為應付長期持久戰,也亟需南亞的資源。……侵華戰爭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日本陸海軍更堅決相信,唯有通過南進才能謀求新出路。

《對南方施策要綱》與《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1941 年 4 月 5 日,陸軍參謀本部針對南進研擬《對南方施策要綱》, 主要內容如下:

(1) 對南方施策的目的為建立日本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力爭削弱 英國勢力。

(2) 當英國本土或大英帝國崩潰,或日本受到英美的全面禁運時,將動用武力以達到上述目的。

(3) 盡量實現「英美分離」,力爭將敵國限定為英荷兩國。

海軍對這份要綱有異議,海軍始終主張「英美不可分」,若不能做好對美備戰,海軍很難同意對英荷開戰。海軍內部對於南進的考慮十分複雜,一方面,南進一向是海軍倡導的,不能被陸軍搶走主導權; 另方面,南進需要陸軍的配合,因此也不能不顧陸軍的立場。幾經討論,海軍最後有條件接受這份文件,條件是:盡量使用外交手段,避免與英國兵戎相見,唯有在日本的生存和自衛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能對英動手……

日美外交談判

日本很清楚,無論是解決中國問題,或是推行南向政策,都必須處理好對美關係。日美當時經貿來往密切,日本資源極度匱乏,主要的能源及戰略物資靠進口,美國是最大的原油及廢鋼鐵來源,東京最關心的是確保美國進口物資的順暢。

日本政學界曾研析美國對日禁運的可能性,結論多持樂觀。因為,美國原油輸日是加州原油企業最重要的收入之一,而美國西太平洋沿岸的廢鐵銷售企業幾乎全賴日本訂單維持,美國不可能不顧及這些工商業界的利益以及他們的選票……

7 月 26 日,美國突然宣布將廢除 1911 年簽訂的「日美通商條約」,6 個月後自動生效。日本相當驚詫,希望與美國重新商定通商條約。 不過,東京對修護日美關係仍心存僥倖,以為美國不會真的與日本為敵。孰料日美交涉不順,續約未成,1940 年 1 月 26 日「日美通商條約」到期,自動終止。

1940 年 6 月,德國在歐戰節節勝利,法國投降,英國告急,英法荷無力保護在南洋的殖民地。日本急了,6 月 29 日,外相有田八郎發表了著名的《有田聲明》,宣稱日本與南洋地區有著密切關係,「因此相互之間應該互通有無,共存共榮,共同增進和平與繁榮,這是自然的命運。……日本政府對此地區的任何變化不能置之不理」。東京赤裸裸地露出其對南洋的野心,公然挑戰英法荷美在亞洲的利益……

9 月 22 日,日軍強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越南北部)。27 日,德國、日本、義大利在柏林正式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同一天,美國宣布對日本實行廢鐵禁運,12月擴大禁運範圍,包括鐵礦石、鋼、 生鐵和鋼製品等。

這些禁運對日本軍工業影響重大,東京不能坐視日美關係繼續惡化,但又不能放緩南進的腳步,於是採取兩手策略,一面籌謀南進,一面和美國交涉,希望緩解日美間的緊張……但如此幾回合交涉,雙方立場相差太遠,日美關係不見緩和,反而氣氛更糟。其間還發生赫爾國務卿口頭要求松岡外長辭職的事,更激怒了松岡。

……近衛文麿不願與華盛頓鬧翻,認為松岡已成為日美談判的障礙,希望松岡自動辭職,但松岡拒絕。近衛無奈,只得在 7 月 16 日提出總辭,然後立刻重組新內閣。

德蘇開戰,「南進」成為國策

東京這邊,外交路徑不順,但戰略資源的需求迫在眉睫,於是,以軍事手段為主的《對南方施策要綱》再度被提到議程上。

不過,海軍對於對美開戰這一條,仍持謹慎態度。海軍對東南亞的基本方針是進軍南法印(越南)、荷屬印支(印尼),但盡量不碰英屬地區(新加坡、馬來亞、印度、緬甸),避免激怒美國及英國。

陸軍的考量則不一樣。陸軍入侵東南亞的目的是要斷絕國民政府外援的通路,並獲取戰略資源。陸軍半年前已進駐越南北部,英美控 制的緬甸、印度、越南、馬來亞是他們的主要目標,為此甚至不惜與美開戰……

德軍在 6 月 22 日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入侵蘇聯。蘇聯全力抵抗德軍,無暇東顧,日本在北方的壓力突然減輕,這對「南進」無疑是劑強心針,但也讓東京面臨新的戰略抉擇。

6 月 23 日,在陸、海軍兩省的局長會議上,海軍一改過去不願刺激英美的原則,直言「不惜與英美開戰」。第二天,會議通過《形勢變化下的帝國國策要綱》,強調南進,甚至把「不惜與英美開戰」這句話原封不動地寫進文件中。

陸海軍對南進的意見漸趨一致,7 月 2 日,御前會議通過《形勢變 化下的帝國國策要綱》,把「南進」正式定為國策。

對美、英、荷開戰之路

……東京急著要穩住日美關係,希望美國不干涉日軍南下,也期盼美國出面調停,以減少在中國戰場的壓力。然而,日本一面表示重視對美外交,一面在國內積極準備南下,這種兩手策略惹惱了華盛頓。羅斯福在 6 月 17 日接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警告:日本如使用武力進一步擴張,美國將不得不立即採取它認為必須的一切手段。羅斯福還表示,如果日本願意並立刻停止擴張行為,美國準備考慮恢復在華盛頓幾近停擺的美日非正式會談。

可能是因為美國態度不明確,導致東京做出樂觀的判斷;也可能 正值近衛內閣重組,東京忙著安排人事,總之,無論是日本內閣或是陸海軍,都沒認真對待羅斯福的警告,仍一味朝著南進之路推進。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上任之後力推「新政」(New Deal)(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41 年 7 月 23 日,海軍軍令部向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部和第二派遣支艦隊司令部下達「大海令 288 號」,發動進駐南法印(越南南部) 的作戰。流亡在外的法國維琪政府無力抗爭,法印當局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日軍輕易得手,第 25 軍的近衛師團 4 萬人順利進駐南法印……

日軍進占南法印的第二天,7月24日,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及中國的軍隊,東京不予理會。於是,7月26日,美國宣布對日本經濟制裁,禁止對日本輸出多項戰略物資(最重要的是石油及 鋼),同時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英國及荷蘭政府立即跟進,英國 切斷了婆羅洲對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流亡政府也中止與日本的貿易協定,停止荷屬印度尼西亞對日本的石油出口。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全面禁運石油,日美矛盾立刻變得尖銳,會談亦告停頓。

石油禁運,日本決心南進

經濟制裁,尤其是石油禁運及資產凍結,日本經濟勢必受到重大打擊。原本以為進軍南法印不會造成英美強烈反應的陸海軍非常懊惱。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估計:「石油來源斷絕,這樣下去,眼前僅有兩年的貯藏量,倘若打起仗來,一年半就消費罄盡。」

……美國全面禁運石油對海軍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海軍高層最擔心的是,如果美國等日本的石油耗盡後再對日開戰,日本將無力招架……海軍得出一個結論:若要對美開戰,就要盡快,愈遲愈不利。但是,海軍高層的本意是避免對美開戰,但又怕石油耗盡,到時候連自衛的能力都沒有;因此,究竟是避戰還是開戰,海軍陷入兩難。

海軍高層態度不定,海軍內的強硬派趁勢抬頭。很快地,軍令部內中壯勢力普遍認為,既然美國斷絕了日本獲取石油的路子,不如盡快對美開戰。

……另一方面,「總力戰研究所」一群研究員根據日美各項數據、並模擬各種外交和戰略形勢,得出結論:如果日本與美國開戰,日本必輸無疑。研究指出,日本或可在戰爭初期贏得幾場勝仗,但很快會陷入持久戰,日本將耗盡資源,終嘗敗局。這個報告給南向的軍事行動澆了一盆冷水,但東條英機尷尬地表示:「這畢竟是紙上談兵,」真正的戰爭不見得如此。他堅持這個報告不得外傳。

9 月 5 日,近衛覲見天皇,說明《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提到了外交努力將至 10 月上旬為止。裕仁天皇對此大為驚訝,當即召見參謀總長杉山元及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裕仁表示,外交必須優先於軍事;他並詢問杉山元南向作戰的把握。裕仁和杉山的對話發人深省:

裕仁:「南向的戰爭多久能完成?」

杉山:「陛下,我們準備在 3 個月內完成東南亞的任務。」 

裕仁:「中國事變發生時,你是陸軍大臣。我記得當時你跟我說戰爭大約1個月內結束。但 4 年過去了,戰爭還沒有結束!」 

杉山:「中國幅員廣闊,因此我們無法按照最初設想完成計畫。」

 裕仁:「如果你說中國幅員廣闊,太平洋豈不更廣闊。你根據什麼來告訴我3月的結論?」

9 月 6 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帝國國策遂行要領》。通常不參與討論的天皇極其罕見地開口:「看過這份文件,感覺重點不在外交,而是在戰爭上。」天皇表示不悅,敦促應優先進行外交交涉。

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說明當前狀況:日本石油及其他重要物資正不斷走向枯竭,如果持續下去,國家終究擺脫不了動彈不得的窘境。與此同時,英美正快速增強他們在遠東地區的軍事設施,日本很快會難以對抗……永野修身進一步就「無法避免戰爭的情況」,分析開戰後可能的狀況:如果美國企圖速戰速決,傾盡海軍主力前來,則日本勝算很大……「要由我方先發制人,決不允許對方占得先機」。

永野的意思很明顯,不戰,日本必敗;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既然要戰,就要先發制人,占得先機。

戰與不戰,難以取決。天皇拿出一張字條,當眾朗誦了一首詩:

四海之內皆兄弟,緣何風雨亂人間。

最終,御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遂行要領》,並將此定為國策。

高調宣揚開戰的《要領》成為國策後,陸海軍開始積極備戰……另方面,各方期待的高峰會談毫無進展,羅斯福無意和近衛會晤,日美外交交涉陷入僵局。美國仍堅持日本自中國及中南(印支)半島撤兵、放棄三國同盟;對於東京期待的高峰會談則隻字未提。美國強硬的態度使東京非常失望,內閣、陸海軍都不願接受美國的條件。看起來開戰是唯一的選項了。

陸海軍都不願負開戰之責

……12 月 2 日下午 2 點,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電令南方軍總司令寺內 壽一:「『日出』在『山形』」(「ヒノデハヤマガタトス」,意思是「作 戰發動於 12 月 8 日」)。同日下午 5 點半,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 電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登上新高山一二零八」(「ニイ 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意思是「發動攻擊於 12 月 8 日」)。100 日本陸海軍做好作戰準備,命令已下達,刀出鞘、箭在弦,太平洋戰 爭不可能回頭了。

1941年12月7日(亞洲是 8 日),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 6 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空中部隊對夏威夷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以及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發動奇襲。轟炸珍珠港的同時,日軍兵分數路,同步發動進攻菲律賓、馬來亞、泰國、香港和關島,轟轟烈烈展開東南 亞攻略,震驚世界的太平洋戰爭從此展開。

*作者小谷賢為日本大學危機管理學部教授,郭岱君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本文選自《重探抗戰史》(卷二,聯經出版)

重探抗戰史(聯經出版,第一、二卷雙冊套書) 。
重探抗戰史(聯經出版,第一、二卷雙冊套書)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