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品三國:天下分合,權力征程之寶鑑

2015-03-06 05:20

? 人氣

「赤壁之戰,曹操之敗,幾乎全敗在彼此短兵相接的用計上,曹操一方之計為人所破,卻不能破他人之計。這種慘敗,實為權謀如曹操所料之外, 也是曹操一生中用計的最大失敗」。不過,周瑜雖成為赤壁之戰的英雄,令曹魏軍隊又懼又恨,但在政略較量上,卻為諸葛亮所計算,不僅失城,也賠了夫人又折兵; 臨終前,他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諸葛亮利用赤壁之戰,孫曹交兵,間隙拿下荊州三城;其後,陸遜也利用曹劉交兵,呂蒙暗襲荊州,奪回荊州三城,當關雲長敗走麥城,殉死後,孫劉聯盟徹底生變。劉備決定以皇帝之尊,親率大軍,興兵雪恨,討伐東吳,由於劉備用兵「漫無目標」,且要「孫權洗頸受戮」,迫使東吳走向本書「品評」所說的「為求生存而戰的獨木橋―向曹丕稱臣」;「東吳在以前雖向曹操納貢稱臣,但那時天子仍是名正言順的大漢皇帝,因此東吳仍不失為漢臣。但這次因感於蜀兵來勢洶洶,竟不惜因形勢而向篡漢自立的魏帝(曹丕)稱臣,東吳的『氣象』自告大失」,在此危急存亡時刻,孫權大膽起用連劉備都不知其人、甚至連諸葛亮都不深知其人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面對劉備大軍節節進逼,陸遜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戰略,及「蜀軍縱橫七百里,分四十餘屯,皆傍山林下寨」,陸遜乃決定反攻,並火燒七百里,導致劉備慘敗,東吳大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彝陵之戰。陸遜為彝陵之戰的靈魂人物,本書「品評」寫道:「陸遜在這一戰以後,將如同周瑜一樣,名震天下,這兩人在東吳史上具有同樣重要地位,因為兩人都挽救東吳於既亡地步。同時,陸遜是周瑜的出氣者,因為暗襲荊州一幕,正是陸書生的傑作,這個傑作足慰周郎在天之靈」。「這一次陸遜的大勝,較周瑜在赤壁一戰的大勝,為東吳帶來的聲威,似更有過之。周瑜雖在水上大敗曹軍,但在路上卻僵持甚久才告慘勝;而陸遜此次不僅在江邊以火攻大勝玄德,更在陸上,大敗曹丕三路兵馬。這兩次攸關東吳生死存亡的戰役,雖然沒有為東吳取得土地,卻使聲望趨於巔峰;而後者在聲威之貢獻,更有甚於前者之揚威,其理由如下: (1) 前者至少孫劉聯合,此次東吳單槍匹敵; (2) 前者只敗曹軍,此次俱敗曹氏和玄德; (3) 前者水上大勝,陸上慘勝,此次水陸兩俱大勝」。

四、三國啟示

誠如本書「序言」所真實表達的,本書的得以出版,簡直是「一個奇蹟、一項善緣」。我懷著珍惜而感謝的心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謹慎審閱本書的「品評」, 並以最大的誠意,保留本書的原汁原味、原貌原樣。不過,當四十多年之後,重讀年輕時代這些也算夠「嗆」的「品評」時,不免感觸良多,其中感受最深的,也許是人性使然,當一個政權或國家位居權力核心的「主角」及其「人馬」,面對天下的「分」與「合」,在人生征程的最高峯,享有最大而又不受制約的權力時,如果昧於天時,或不能知己知彼、慎謀能斷,往往也就是走向衰亡的時候。

這正是赤壁之戰前後曹操的命運寫照,本書「品評」寫道:「一個人最得意的時候,常緊接著最黯淡的未來,這是曹操一生事業中最生動的寫照。(大戰前夕)他『宴長江』、『賦詩』,自詡大丈夫行徑,滿懷著即將完成帝業的信心,不料赤壁一戰,百萬大軍大敗,自己且落得狼狽逃生,從此帝業如流水,一去不復回」。彝陵之戰前後, 同樣的命運寫照,幾乎複製在劉備身上,大戰前,他自認「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當這一「黃口孺子」(指陸遜)火燒七百里時,正如本書「品評」 所說:「終將(劉備)幾十年慘澹經營的江山付之一炬」,「曹操的統一大業是敗在周瑜的火把上……玄德對於這種經驗應該歷歷如新才合理,然而,他似乎不能領略在相似情況下,致曹操大業於不成的火把,也會燃燒自己,因此,最後他也如同曹操一樣,將統一大業送終在六親不認的火把上」。對於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掌有權勢的「主角」及其「人馬」而言,「烏巢之火」、「赤壁之火」、「彝陵之火」, 能不慎哉!

*作者為前監察委員。本文為作者舊著新版《少年讀三國:黃煌雄品評三國演義》導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