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品三國:天下分合,權力征程之寶鑑

2015-03-06 05:20

? 人氣

司馬懿在赤壁戰後曾說,曹操雖仍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如要一統天下,至少也需十年;曹操則說,豈止十年,也許需兩代到三代。因此,曹操在赤壁戰後,在其治理版圖內,整兵休養,與民休息,他雖赍去以歿(未能一統天下),卻安然離開。劉備則是在彝陵之敗的羞憤中,以及託孤的不安中,黯然離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繼承父兄江東基業的孫權,是三位主角之中,唯一的一位非開創者,正如人稱「小霸王」的兄長孫策對他所說:「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是三國稱帝者之中,在位時間最久,享齡也最高的一位,三國分立局勢的形成與維持,也都與他任內贏得的兩次大戰有著直接關連:一為赤壁之戰,孫劉聯合, 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而以東吳水上兵力為主戰兵力,透過火攻,打敗七十多萬壓境而來的曹軍,三國分立的基本格局初步得以奠定;一為彝陵之戰,此時孫劉彼此之間的矛盾,已大於孫劉聯合與曹魏之間的矛盾,面對同樣七十多萬壓境而來的蜀軍,孫權大膽啟用書生陸遜為大都督,同樣以火攻,大敗劉備。正如本書「品評」 所說:彝陵之戰「不但確保東吳屹立不搖,也改變三國的基本格局,使三國之中, 曹魏再變為最強,孫權與孔明均有意再恢復赤壁之戰以來雙方所堅持的孫劉聯盟國策」。

三、三方人馬

以「古今人才之眾,未有盛於三國者也」,這也是『三國演義』一書一直受到千古喜愛的主因之一。從曹魏、蜀漢到東吳,包括謀臣與武將,可謂人才輩出,各為其主,各盡其忠,爭相輝映,傳頌千古。

1、曹魏人馬

曹操是一位既有韜略又有膽識的爭雄者,在亂世之中,他更具有招賢納士的胸襟與抱負。隨著他聲勢日壯,滅袁術袁紹兄弟,平定北方後,其文臣武將之多,水準之高,實為三國之最。幕下謀臣之中,郭嘉、荀彧、司馬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的郭嘉(奉孝),早年即參與曹操剿滅黃巾之舉, 也是後來曹操平定遼東的功臣,隨曹操從征十有一年,獻策良多,卻英年早逝(僅三十八歲),曹操祭弔時,大哭說:「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奉孝少,吾能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當赤壁兵敗,曹操又思及故人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失也!」中共歷代領導集體大多熟讀『三國演義』,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即對郭嘉讚譽有加,說他:「多謀善斷」。

被曹操形容為「吾之張子房」的荀彧,是曹操第一謀臣,亂世之中,兩人有著特殊的「明公」與「人臣」關係。曹操每遇到關鍵問題,都會問計於荀彧;荀彧每當關鍵時刻,都會在關鍵的位置上,向曹操提出關鍵性的建言。但荀彧一直以漢臣自許,對於群臣建請曹操稱「王」,認「無一節骨」,最後,荀彧不失重臣身分, 自我了結,曹操親往祭拜,並說:「文若,是知音,不是同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