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觀點:「耐心資本」有助「一帶一路」自然延伸拉美

2018-04-22 06:20

? 人氣

全球基建投資比較。(圖/向駿提供)
全球基建投資比較。(圖/向駿提供)

主流經濟的反思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以來,國際經濟學界就不斷對「前」主流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及其政策處方進行反思。林毅夫和王燕在合著的《超越發展援助:在一個多極世界中重構發展合作新理念》提出的反思之一是,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官方發展援助定義將大型基礎設施貸款和出口買方信貸排除在外、將股權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排除在外,割裂了貿易與援助和投資的關係,導致無法運用受援方和援助方的比較優勢因此效果不佳。
 
反思之二是世行和貨幣基金的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Debt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DSF)主要的缺點在沒有把債務的不同用途區分開,是生產、投資,還是消費?它的時間期限短也不足以衡量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國是以不同於華盛頓共識及新自由主義的處方進行轉型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國家,因此中國經濟學界總結自身經驗所引領的反思特別具參考價值,「耐心資本」則是實踐可持續和包容性結構轉型的重要工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全球各大多邊開發銀行的開發融資機構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將私營部門融資額增加35%,在實施其他重要措施之外還擴大了提供給私人投資者的風險緩釋工具。今年2月底美國國會制定了一項新法案(The Better Utilization of Investment Leading to Development, BUILD Act),該法案一旦頒佈將建立一個新的開發融資機構取代原先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新機構與前身不同的地方在於能進行股權投資,此一改革反映全球日益認識到股權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此一轉變卻無法解決南半球不發達地區所面臨的一項主要挑戰:缺乏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的「耐心資本」應可有效彌補此一缺陷。

中國具比較優勢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促進了中國和拉美的貿易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資本得以在全球崛起,包括對拉美地區原物料的採購和基礎建設的大規模投資。目前中國不僅是巴西、智利和秘魯的最大貿易夥伴,更成為拉美多國基礎建設長期不足的投資來源。中國在提供「耐心資本」上有以下雙重比較優勢。世界銀行前高級經濟學家、國際金融論壇(IFF)研究院副院長王燕2017年6月在杭州參加絲路國際聯盟大會期間曾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能夠與發展中國家實現共贏的比較優勢之一就是中國具有豐富的「耐心資本」。中國資本大量輸出的是投資期限大部分在10年以上,均屬投資於國家實業或基礎設施項目的「耐心資本」。尤有甚者,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具有成本優勢,相較於已開發國家,修建高速鐵路的成本僅為三分之二,建築工程的勞動成本則為八分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